其他

抗战老兵 暨大42级校友詹椿年仙逝

2017-10-20 暨南大学校友会

人物介绍

詹椿年,江西婺源人,暨南大学化学系42级学生。抗战期间曾经参加第三战区的外事人员训练班,建国后曾任上海丝绸公司设备科副科长,上海丝绸染整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 10月16日6时37分,詹椿年离世,享年94岁。


由国立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教授亲笔签名的毕业证书


詹椿年校友是上海丝绸染印整行业的元老。在解放前夕,他的朋友曾约他去香港台湾发展,而他却毅然决然地留下来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懈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团结技术部门同事改变了上海丝绒染整厂的面貌,使上海丝绒染整厂成为当时的创汇大户。

 

哪怕在那段是非颠倒的历史阶段,詹椿年校友身处逆境,忍辱负重,仍然坚持其坚定的信仰,相信我们党和国家一定会拨乱反正,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平反后更是发挥其多门外语专长,在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中多有建树,被评定为高级工程师。

 

最值得欣慰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组织上确认了他的抗战老兵的身份,所谓的反动军官历史问题终于有了正确定论。

2016年暨南大学110周年校庆詹椿年返校庆贺


詹椿年校友一直对母校充满感情。去年还在家人的陪伴下,跟部分上海校友一起回母校参加暨大110周年校庆活动。一路上老校友谈笑风生,精神矍铄,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詹椿年校友与上海校友会


詹椿年校友离世后上海校友会送上的花圈,以示哀悼



导语

2016年,在110校庆之际,暨南大学校友会邀请了汪用时、詹椿年、王维德三位建阳时期、上海重建时期的老校友,共同见证这属于暨南人的荣耀时刻。老校友们是国家历史的见证人,是母校风雨的经历者。百十载风云变幻,七十年暨南情深。苍老的容颜下,是一份不变的赤子情,一颗不变的暨南心!当时,学校新闻社与校友会通讯社一同采访了詹椿年校友。


(文/新闻中心 戴颖鑫 图/赵宏)

 

1941年,詹椿年从上海敬业中学毕业,参加高考,同时收到了暨南大学和东吴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由于当时暨大名声在外,詹椿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暨南大学,那是他人生里重要的里程碑。


当时上海被日本占领,暨大只得在租界办学。詹椿年回忆,“声教南暨”,他的很多同学都是来自南洋,如印度尼西亚。不久,学校打算搬到福建。詹椿年介绍说,当时的教务长周宪文首先找到了建阳这个落脚点设立分校,学校坐落在童游镇街,崇溪蜿蜒流过,“据说是当年朱熹曾在这里办学”,学校利用了当地一座颇具规模的文庙,殿堂改成大礼堂,其余厅室各有所用。后来学校整体搬迁到建阳,条件极为艰苦,学生都住在茅草房。 

 

尽管建阳地处偏僻,但当时暨大抗日热情高涨,年轻的詹椿年也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他自发学习抗战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至今还能哼几句。詹椿年描述了当年躲空袭警报的场景,他曾经躲在崇溪边上,亲眼看到日本飞机俯冲,那个士兵的面容他看得清清楚楚,机关枪疯狂扫射,幸亏没有人员伤亡。此事更加激发了詹椿年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

 

投身抗战

1945年6月,詹椿年接到学校管理人员的通知,前往江西的第三战区参加外事人员训练班。此时日本法西斯节节败退,盟军准备在东南沿海一带登陆,需要外事人员承担翻译等工作。满怀报国热情的詹椿年欣然答应,他和他的两个同学一起去参加外事人员训练班,被授予少校军衔,“动员大会都召开了,做好上战场的准备”。此时好消息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他们被国民党遣散回家。


然而历史和人民并没有忘记抗战老兵的贡献,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詹椿年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名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勋章,以表彰他当年积极投身抗战事业。老人现在依旧心系祖国,关心时政,他一再强调南海是我们的领土,一直希望祖国强大,不忘过去的屈辱。


躬身纺织

从暨大毕业后,詹椿年短暂地在福建建阳麻纱师范学校教书,后回到上海,在一家工厂做工程工作。后来到国营纺织厂工作,于1953年入党,先后担任上海市丝绸公司设备科副科长、丝绸染整厂副厂长。文革期间尽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仍然不忘初心,单位的翻新改造工程,他出主意,跑项目,自己亲自设计、制造,为工厂翻新工作尽心尽力。他努力钻研,把所学利用在建设新中国上,曾经和同事撰写有关丝绸立绒的论文发表在杂志上;还参加业余大学,进修俄语。他告诫儿子,“人这一生要努力,努力反正是不错的。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要放弃。”他坚信中华民族要复兴强盛,必须有一批坚定不移的人奋斗。而他恰恰是那批人中的一个。


暨南情缘

老人表示这次能回来参加母校110年校庆,实在荣幸之极。“母校很重视我,有种回家的感觉,我又和暨南联系在一起了。”其实詹椿年何尝与暨南分开过,他的亲家也是暨南人,当年他来广州出差的时候,听说暨大迁来石牌,还特地重游暨南园,北门的模样依旧历历在目。谈起暨南往事,他对于何炳松校长、周宪文、章洪楣、江之洪、王子瑜和王勤堉等名师记忆犹新,对于暨大毕业的校友也有所闻,对于今天暨大的变化,他倍感欣慰。


当年毕业的纪念戒指,老人捐赠给母校,据介绍纪念戒指嵌有蓝色法郎,内侧刻有名字学号和学士等字样。70年过去了,当年的暨南求学时光,老人还是记得清清楚楚,童游街、文庙、庵山……


詹椿年的一生,是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见证,也是暨南三落三起的见证者,更是暨南砥砺前行的亲历者。人的一生,只要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再平凡也是非凡,再渺小也是伟大。 



编辑|陈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