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之城崛起

深圳光明
2024-08-29


今天

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周年

南方日报刊发

《光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之城崛起》

聚焦光明科学城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正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

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风起南方,向新而行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深圳正以主阵地的作为

推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加速奔跑在创新之城

未来之城的路上

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的建设

无疑是关键一环



这里创新要素顶配。从大科学装置到新型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4个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蹄疾步稳,人才、技术、资金等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要素齐全。


这里创新模式出圈。创新因子加速碰撞裂变,“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诞生了“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这一影响全国的“深圳经验”。


这里创新成果斐然。“沿途下蛋”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合成生物这一未来产业快速成长为行业“风向标”。


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的路上,读懂了光明科学城,或许就读懂了深圳的未来。



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科技创新是深圳特有的“基因”。


光明科学城内,一种新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模式正在引领新风向:科研端到产业端距离不断拉近,科技转化协作效率大大提


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穿“白大褂”和西装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同处一楼。



物理空间拉近背后,更是新质生产力要素之间的融合打通。从产业链到创新链,企业家们带着市场需求而来,成为“出题者”。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象牙塔”中走出,当好“答题者”。超400家合成生物企业参加创新中心遴选,落地企业46家,估值约233.1亿元



随着从大设施到科研院所

创新载体等“拼图”的不断补齐

光明科学城闯出一条

科研经济新路的底气越来越足


今年7月启动建设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全国第十个产业创新中心,也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将建设集重点研发、技术攻关、中试放大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





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湾有引力)已对接相关意向入驻企业和项目100余个,签约入孵企业10家,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创业占比100%,总融资额超5000万元。



广新生物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将与各方探索建立以市场化、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的底层创新策源合作共建模式,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难”困境。


可以预见,科研灵感和应用场景的深入结合,将更好突破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顽疾,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创新平台建设模式的百花齐放,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企业、地方的创造力,整合多方资源,催生更多可复制的“深圳经验”。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光明区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辖区已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500亿级产业集群,集聚百亿级企业9家、上市公司35家、国高企业21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1家、“小巨人”企业56家。




为深圳开垦出更多“试验田”




















8月末,丰沛的雨水让深圳理工大学校园新种下的植物精神抖擞,肆意生长。这个依山傍水的校园,即将迎来第一批本科新生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依托科研平台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也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人才后备队伍。


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搅动了“一池春水”。



“我们希望把深理工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里的一所胸怀宽广、开放的大学,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成为培养未来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创新企业家的‘摇篮’。”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说。






从深圳理工大学综合楼望出去,不远处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左侧,是卫光生命科学园,园区内落有深圳医学科学院过渡场地。



8月22日,深圳医学科学院迎来首届SMART PhD Program博士研究生。当天的开学典礼,本质上是深圳医学科学院在教育领域的奠基礼。



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颜宁在致辞中回顾了深圳医科院的成长历程,感叹深圳这座城市的速度、力度与温度,鼓励同学们保持“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在科研上“肆无忌惮”,在恪守科研规律和学术道德的前提下,敢闯敢试。


更多的自主权、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等元素,让这家新型科研机构在逐梦的道路上能够轻装上阵。



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科研机构

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等

科技体制机制的探索

将为深圳开垦出更多的“试验田”

收获更多高悬枝头的丰美“果实”


创新与务实并存,情怀和梦想齐飞,在光明科学城逐梦的人才越来越多。这里已经集聚了50余支院士团队、各领域高层次人才超2700人、科研院所人才超7000人。





光明科学城也在努力打造科研无忧、创业无忧、生活无忧的环境。


徒步虹桥绿道,激桨茅洲河上,徜徉如潮花海,观赏一流演出……科技范和田园风、文化味水乳交融,灵感或许就在不经意间迸发。




开放合作做大全球“朋友圈”




















乘风而动的光明科学城,开放活力、引力持续增强。


同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地理相邻、人文相近、使命相同



根据协议,双方将从共同推动科学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同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环巍峨山”科研圈和生活圈、共同打造一体化政策环境等六个主要方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



携手共进,是历史机遇,也是时代使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光明科学城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光明科学城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正形成“一园一城”联动方案。未来随着“一园一城”科技成果联动转化模式的成熟,并复制推广到深圳甚至大湾区更多区域,将构建起功能互补、产业互联、资源互通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再将目光投到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今年2月,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正式揭牌,承担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联合两地科研攻关等职能。最近,光明科学城交流团相继走访香港知名高校、企业,并与粤港澳大湾区院士联盟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联动共建协同发展、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创新人才交流3大领域10个方面开展合作






通过开放“走出去”“引进来”

光明区的国际“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

GE医疗、西门子、德融宝等

一批优质外资龙头企业

纷纷落户光明

目前全区现存外商投资企业

超1500家


今年6月底,18家德国企业及机构代表组团来到光明科学城。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南德意志大区主席米歇尔·海利格表示,光明科学城创业场景和生产之间紧密联系,这是吸引德国公司布局深圳、落地光明发展的重要原因。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在风云激荡的历史新时期中

因改革而生

因创新而立的光明科学城

正在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声音


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光明区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尽量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各个方面。在具体领域也十分注重系统思维,比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重点改革领域,我们今年的改革项目就基本涵盖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每个环节。

 ——光明区委改革办负责人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国家战略布局,深圳需要突破基础科研短板,光明科学城就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平台,与国家战略、深圳需求高度吻合。

光明科学城探索了一种更加有效率有组织的创新集群模式,呈现科学与城市一体化的特点。此外还呈现了两个融合:一是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二是城内与城外的融合。创新活动不仅在99平方公里范围发生,而是连通大湾区、链接全世界。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麦泳妤

校审:靳峰 陈圆圆 林秋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推荐阅读

① 这场家门口的非遗大戏,过瘾!


 共享健康生活!解锁光明残疾预防新秘籍!


 ⏰叮!最高减200元!新一轮消费券即将开抢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光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