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代南农人的回家故事


 2020年南农校友返校日,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任卓璇是今年的校庆返校日志愿者,她的父母分别是学校93级动物医学院和95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滴~”,10月18日,一家三口刷通校友返校卡,穿越时光,通回到了彼此学习、生活的地方。



 

你沿着南苑路笔直走,到中央路往左拐,会遇见两排高大的悬铃木,抬起眼眸的瞬间,可以看到一把把小扇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场秋雨之后,它落得满地金黄。






二十多年前,夏天炙热的空气还驻留在主楼前的松树上,她手中执着一纸通知书踏进了卫岗。那时候没有高铁飞机,长长的路途,漫漫的长夜,从未想过,如此努力才能触及的地方,竟与家乡相隔千里,当时没有通讯工具,那日一别,别的便是几千个日夜的相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初入南农,都是带着不舍却坚定地与昨日挥别,伴着惶恐或激动迎接南农的晨光。穿梭于悬铃木的街道,走进入南农的那一刻,棕墙青顶的主楼带着几分庄严。在此后的四年,主楼前的合照又是她与他相识、相遇、相爱的温柔见证。




二十多年后的主楼,仍像熟知已久的长辈一般欢迎他们的归来与他们女儿的到来。主楼从来不单属于某一位南农人,每位归来的学子都曾经是她的“主人”。拿出合照,除了那棵近三层楼的松树遗憾地再也无法当合照里的背景板、其他郁郁葱葱的树木蹿得又高了一些,一切都和记忆中相差无几。

桃李廊依旧静静地呆在主楼的西侧,记忆中的石灰色长廊像是抽象的极简艺术家的作品,用横竖线勾勒出板凳与路面,顶部与两侧是长条的留白。如今的长廊绿意盎然,一派生机。肆意攀爬的绿植占据了它的石顶架,在午后的阳光中纵情生长,清晨听着朗读声苏醒,中午为过路人洒下荫蔽,夜晚枕着朋友间的呢喃心声入睡。
 





两层的食堂几经翻修,桌椅、碗筷、窗口都不同以往,但中午传来的饭香在这里萦绕了二十几年。父母在窗口前稍作徘徊,各自在心仪的窗口拿出手机,打开红色校友码,女儿也已打开自己蓝色的校园码。国贸专业毕业的“学姐”母亲、动医专业毕业的“学长”父亲与初来外语院的“在校生”女儿,再次相聚一食堂,餐桌前一家三口将属于各自的校园码放在了一起,身份转变,南京农业大学学子却是他们永远的烙印。






“食堂对面的五舍曾是唯一的女生宿舍。当年,南农的男女比例基本为4:1,一到四舍里住着所有年级的本科男生。十九舍那里曾经是一座小山包,三食堂的位置以前有电影可以看,体育馆附近还有舞会可以参加……”一路上,父亲携着女儿娓娓道来。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大学的生活同样精彩,与舍友相约一起爬中山陵、坐五路公交车去新街口、花数个小时的时间渡江去浦口实习……父母的相识就源自一次宿舍的联谊。
“图书馆比之前大了很多啊!”尽管不断扩建,自习室座位仍然很抢手。“我们当年,大家会早早地去主楼抢晚上自习的座位。”为自己的青春赋予更多的意义,为坚定选择理想的将来时多增加一些底气,跨越时间的长河,优良的学风代代相传。







伴随着落日的余晖,玉兰路上的一家三口朝着操场走去,喜欢运动的父亲经过空旷的操场时,与女儿伫立良久,为她介绍着二十几年前的陈设,向女儿讲述当年的故事。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阳光体育,只有每日清晨的签到,无论酷暑严寒,体育老师就在校门等着每个人去打卡,如果错过了晨跑时间,那天的体育成绩就会不及格……一批批的青年曾属于这片运动场,任汗水沾满鬓角与衣领,一批批的南农人又回到这里,眼眶因回忆过往而熠熠生辉。
 
通往校门的路上,寄托、期许与未来都融化在了夕阳拉出的三道影子中,父母出去的那一刻,新生朝着我们走来。

策划 | 校友总会办公室(教育基金会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指导老师 |  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王爽、谷雨

文字 | 全媒体中心  周玮婷、张清颖  

照片 | 全媒体中心  廖浠越、李正权

编辑 | 郭嘉宁

校对 | 胡晓璐
▶推荐阅读
◆ 以南农之名,召唤绝美调色盘!
◆ 师德标兵 | 何军: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我希望献给教育
◆ 飒! 秋雨南农,秾人向阳!
◆ 丰收节这样过!南农大秾味思政课坐而论“稻”
◆ 南农前沿 | 近期科研成果扫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