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俊杰】文化产业如何改变城市(上)

2015-09-20 丁俊杰

资源枯竭、消费过度、环境透支,这些都是城市的困境,城市作为人类近代化进程的产物,其自身也面临诸多问题,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城市发展转型的需求,既是方法也是目标,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发展关系密切、共生共存、相互交织。文化产业该如何改变城市?文化产业又跟城市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文化产业在城市中未来的发展趋势又该如何?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丁俊杰教授在“首届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端峰会”上以独特的角度诠释了文化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1
城市的困境

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在经历了以资源消耗为主的工业时代之后,许多资源型城市开始转向服务型城市。然而,信息时代的文化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例如传统城市转型的局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规划、量大质差的“鬼园区”接踵而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增长,也束缚着城市的成长。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提到:“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认为当城市资源逐渐枯竭,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而如何有效协调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关系,又该怎样好好把握文化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搞清楚以上问题就需要理顺城市与文化产业二者之间的关系。



2
城市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关系一,城市与文化产业是共生的,不是割裂的。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每个城市都在寻求转型,都在全力以赴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发展主体要以当地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人力资源、科技实力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与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等其他“基因”要素相匹配;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主动与其他产业要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融合,因为好的城市发展及口碑离不开良性的产业布局。


关系二,文化产业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经融危机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文化逆向”的现象,即越是在第一、第二产业不景气的阶段,文化消费越是繁荣。我国当前传统经济增长逐渐趋向缓和,但是新媒体、在线旅游、现象级影视节目、互动性广告等文化产业黑马现象的迸发使城市的经济产生了新的增长。文化产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增加值,还使传统产业有效升级,促进经济的生态发展。


关系三,城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容器”,也是“土壤”。城市中的建筑、环境、文化、风俗等要素是文化产业创新的孵化器,文化产业正是在城市这个“容器”中实现创新孵化和集聚扩散。没有城市这个空间载体,文化产业就没有了根基,城市不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同时也在提供着人才、资金、思想、社交网络等,而正是城市在上述方面的集聚功能才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


关系四,文化产业让“形象经济”最有可能实现。“形象经济”是“通过形象及其效应获取价值和利润的经济”。当工业文明形成生产过剩而导致社会竞争目标转移的时候,当人们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的时候,当物质商品经营转为信息商品经营的时候,“形象”在这个时代特定的经济属性其实已不言而喻了。作为一种时代特征,形象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是全方位的,导致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形象经济更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直接体现。


例如,我国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奥运经济现象: 奥运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的奥林匹克中心,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育休闲、文化、奥运旅游、会展演出等高端奥运经济业态。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加速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这不仅是借城市形象工程建设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更是一种“形象经济”现象。


文化产业在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一切便利与资源的同时,也在反向滋润着城市的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说,文化产业已经在深刻改变城市。



3
文化产业如何改变城市

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但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却又不可盲目和跟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考验全局观和前瞻性思维的“民生工程”,它的发展与罗马城一样,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关乎政策鼓励、金融支持、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创意人才集聚等要素的共同发力。


世界城市品牌之父西蒙·安浩调查发现:“人们的记忆,只能记住三个城市。”人类记忆极限与城市数量之间的矛盾突出,这个时候城市形象的定位与传播就成了不二之选。文化产业不但是城市形象定位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发展的规模与特色成为城市形象定位的独特记忆点。在这一点上,中外城市都有成功案例。




首尔 “时尚之都”


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韩国历届总统为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和创新颁布了哪些相关政策与法规?事实上,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政府时期,当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主要停留在规范大众对文化的正面认识、纠正文化传播过程当中出现的负面影响、抵御西方的文化侵蚀阶段。从80年代以后开始,全斗焕政府、卢泰愚政府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因素,并分别制定5年计划、10年计划以鼓励提高文化创造力。到了金泳三政府时期,韩国进一步提出了“韩国文化的世界化”和“文化的产业化及信息化”的口号。


众所周知,金大中政府执政时期,正逢亚洲金融危机,但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特别强调文化的经济性价值,指出“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观光产业、会展产业、影视产业、文化特产等都是具有无限市场空间的产业,是财富的宝库”。从李明博政府开始,文化产业正式转变为出口产业,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韩国电视剧和流行音乐迅速火变大江南北。直到朴槿惠总统任职期间,韩国政府坚持“文化昌盛”的施政纲领。


综上所述,“韩流”在亚洲乃至全球掀起热潮,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韩国流行文化和那些被烙印着时尚之都的城市早已深入人心。韩国大量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不但出台各项政策,同时也为相关企业提供大量补贴,现今“韩影”与“韩剧”已经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的核心,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股“韩流”。在韩国影视产业的强劲带动下,2013年韩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91.53万亿韩元(约合855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额5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因为其影视文化及韩流,韩国首尔被定义为“时尚之都”。




伦敦“文化创意之都”


以往的伦敦虽然被冠以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其却称其承受着环境被破坏的恶果,1952年的雾霾事件更是将伦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工业老城”这一称呼的背后是城市形象的没落与无奈。


伦敦政府痛定思痛进行城市转型,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品牌活动等)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今的伦敦,文化产业与城市形象、城市生活已经形成良性互动,伦敦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重塑了城市形象,也彻底改变了伦敦市民的生活方式,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伦敦第二大支柱产业。



成都 “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之都”


成都紧紧围绕内容至上的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了“大熊猫生态文化” -- “古蜀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诗歌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态。成都从战略、资金、硬件、内容、营销等方面打造文创之都。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还打造原创音乐剧《金沙》,3D高清原创动画系列剧《星系宝贝》。


除此之外,通过举行“创意设计周”、“全球彩绘大熊猫”、“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揭牌”等多个系列活动打造“15分钟文化圈”惠及城乡居民引发民众口碑营销。当成都城市文化的宣传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的时候,昔日的“天府风光”、“熊猫故乡”、“蜀汉文化”让世人眼前一亮。


本文编辑:石俊



「丁俊杰」微信公众平台转载须知

署名作者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丁俊杰·江湖人称老勾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广告传播研究专家

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研究专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日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