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聚焦 | 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大调解”格局助力市域社会治理


安徽法制报头版头条!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大调解”格局助力市域社会治理

一起来看报道全文☟☟

城管、公安、律师齐齐走上街头,在辖区人群密集区域开展文明养犬宣传活动;业主和物业闹矛盾,不去法院,反而跑到街道说理儿;居民家中因小区改造渗水,得到第一消息的社区、司法所、律师调解员经过5轮沟通,成功化解……这是今年以来合肥市瑶海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大调解”格局的缩影。



启用全省首家街道“矛调中心








“8月初,我们街道居民李某来反映,房子出租给一个租客,但是出租期间,因太阳能热水器开关没有关闭,自来水流失了近5000元。因为租客一直避而不见,他想通过我们来沟通处理。”瑶海区三里街司法所所长黄静如告诉记者,她先后3次电话联系租客,得知租客也是惊慌失措,于是换了调解策略,先安抚再给其说明法律规定,最后算了一笔账。最终双方没见面,纠纷化解了。
在近200平方米的三里街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每个功能室里每天都在迎来纠纷,化解纠纷。


今年5月起,全省首家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三里街街道启用。该中心整合了综治中心、司法所、安监站、城市管理中队、市场监督管理所等多个部门,利用网格特点,实现多部门联动合作。在硬件上进行了标准化扩建,容纳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工作站等功能室,吸纳了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网格员等人员,将基层调解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无限延伸。
“该中心启用至今,已经受理65起纠纷,调处成功45起,有居民主动前来反映,也有网格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后反映。我们的目的就是为老百姓提升服务,让基层矛盾在源头化解。”该街道办事处主任许辉介绍道。

先行先试“一街道一特色”








近日,家住瑶海区嘉山路街道的小伙王某从部队回家省亲。一天中午,王某在小区的楼道口被一堆建筑垃圾划伤右腿,治疗花费近千元。王某的家人认为物业公司和装修业主李某均应承担赔偿责任,索赔8000元。因协商不成,王某的父亲第一时间想到了小区的“和为贵调解室”。
“和为贵调解室”是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向小区的延伸,受理范围主要有邻居纠纷等。调解员的热心接待和用心调解让居民们都有了好好说话的地方。
在调解员和嘉山路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结合情与法,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装修业主李某赔偿王某3500元。
在瑶海区的和平路街道,“五老”调解中心则吸纳了辖区的老工人、老党员等“五老”人员,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退休职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处理各种问题把控有力、进退有度,实现了“小矛盾不出院,大矛盾不出社区”。


另外,在瑶海区的红光街道建立了“老工人调解帮”,城东街道成立了“133调解室”,胜利路街道结合“小巷管家”工作开展矛盾纠纷调解……针对辖区矛盾纠纷多、类型复杂的特点,瑶海区的镇、街、开发区均结合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不同探索,以先行先试的态度,切实将辖区的矛盾吸附在当地、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整合资源搭“解纷”大平台








“瑶海区司法局将司法所提档升级建设与镇、街、开发区综治中心建设结合在一起,充分融入镇、街、开发区的社会基层治理,形成以司法所为主导的,网格、综治、公共法律服务融合的基层矛盾调处化解一体化格局。”瑶海区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工作人员徐泽冰向记者介绍。
目前,瑶海区已成立物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已在部分镇、街、开发区选点,设立分中心,推动实体化运行。同时成立了瑶海区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法院已建成商事调解工作站的基础上,选派商事调解领域专家和律师前往法院驻点,化解辖区商事矛盾纠纷。2019年以来,瑶海区司法局已选派辖区20余名律师参与法院诉前调解工作。


今年以来,瑶海区人民调解案件数3459件,调解成功3436件,成功率99.33%,其中疑难复杂案件59件,排查纠纷595件,预防纠纷396件,充分发挥了调解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据悉,瑶海区委政法委牵头,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区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建设。该中心将整合“三大调解”,建立完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联系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优化、整合调解资源,实现“三大调解”优势互补。

来源:安徽法制报(记者 唐欢)

编辑:吴昊、任芳影

审核:张艳清

往期精彩(点击查看)

“连击+”

认真听课,是给老师最好的节日礼物~

@合肥人,再别担心忘带驾照啦啦啦~手机带好

我们的“七五”普法 | 肥东,来吧~展示~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看完记得点个“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