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Vol.36

中博热搜榜今日发布最新一期(第36期)“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本期推介展览为2023年2月至3月受到全国网友高频搜索和较高关注的博物馆十大文博展览。

  • 国家典籍博物馆

    (2023年1月14日)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殷墟甲骨”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展厅,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通过甲骨实物展示、考古发掘资料图片、相关研究成果集锦等,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突出甲骨文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揭示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价值。

“居延汉简”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六展厅,包含“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单元,溯源了简牍发展历史,生动地展示了居延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戍边吏卒的重要职责,真实还原汉代边塞屯戍的军队面貌,让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居延戍边生活的细节点滴。

“敦煌遗书”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七展厅,由“世界的敦煌”及“敦煌的世界”两部分组成,讲述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经历,回顾敦煌遗书在全世界的保护、整理与研究概况;重点展现敦煌遗书在不同时期的内容。此外,本次展览特别整理了敦煌遗书的装帧形式,中国纸质古籍的大部分装帧形式都能在敦煌遗书中找到样本或雏形,观众可以在这里大饱眼福。

“明清档案”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八展厅,分为“秘档寻踪”“珍档集萃”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大库档案的流散与重聚过程,以及对其的重视与研究;通过表格、图片与档案展品,生动直观地展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不同时期对于明清档案的保管与利用;从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四个主题出发,展现出明清档案在内容、形制诸方面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 郑州博物馆

    (2023年3月3日-6月3日)

“大河文明展”由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指导,郑州博物馆主办,意大利驻华使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支持,共展出意大利4家博物馆、国内14家收藏单位来自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珍贵文物203件/套,共同讲述大河孕育的璀璨文明。

展览分为孕育、塑造、城与国、发展·共生四个部分,综合介绍了生活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人民,依靠大河流域发展农耕文明的精彩历程,是一次高度自觉的文明对话。通过各大文明荟萃一堂的比较展示,其中蕴藏的兴盛与衰败、连续与断裂、交流与互鉴、发展与共荣,足以引起观众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思。

第一部分“孕育”,展示四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孕育文明的摇篮。大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先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先民精神、信仰与审美的灵感来源与表达媒介。第二部分“塑造”,以陶器和农业为主题讲述人类与大河的关系。陶器和农业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与此同时,两者也塑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第三部分“城与国”,向观众讲述四大文明古国辉煌灿烂的历史,其中,中华文明独树一帜,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第四部分“发展·共生”,古老的文明犹如条条大河奔流入海,在沿着陆地向海洋的不断探索中,世界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不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世界各国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发展与共生都是永恒的话题。


  • 无锡博物院

    (2023年3月5日-6月4日)

“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云集了110件/套北方中原地区和南方江淮流域出土的重要文物,所展文物突出介绍文物本身所具有的南北方文化因素,重点展品充分利用器物铭文和相关文献资料,讲解文物背后吴、越、楚和中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文化融合故事,凸显我国在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做出的贡献,呼应“江河辉映”展览主题。

玉飞凤 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

蟠螭云纹编钟 河南博物院藏

本次展览通过考古出土的文物向观众呈现中华文明的进程,努力向观众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子午鼎 河南博物院藏

  • 奉贤博物馆

    (2023年2月24日-4月6日)

“奉海荣光——柘林遗址考古成果展”精心选取72件最新发掘出土的良渚时期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通过“沧海星火”“垒垒抔土”和“大礼安魂”三个部分,讲述良渚文化晚期上海地区一处濒海聚落的历史故事。

柘林遗址出土墓葬随葬了大量精美文物,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以成组陶器、玉石制品、骨角器以及刻符陶器等见长。陶器既有日常生活器具,也有仪式冥器,以双鼻壶为大宗,另有鼎、圈足盘、杯、罐等,部分陶器发现有刻画符号;玉器以装饰用具为主,兼有权力象征物,有锥形器、坠饰、璧、镯等;石器主要有斧、钺等生产性工具和权力象征物;骨角器主要为链饰、镞等。这些丰富的文物,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景象。
陶尊
口径14.6厘米  底径15.7厘米  高23.1厘米

玉锥形器
长12.5厘米  1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2023年1月15日-6月18日)

“一眼千万年——世界琥珀艺术展”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深圳世纪琥珀博物馆、佛山知隐博物馆协办。共挑选琥珀矿石、虫珀、植物珀、琥珀雕件、饰品以及琥珀有关的文物、艺术品等七百余件,配合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动物和植物标本,讲述琥珀的形成、分布、分类、文化、艺术等有关科学和人文知识,通过微小的琥珀世界,带领观众领略数千万年前的神秘与现代艺术的精彩。
蝴蝶虫珀

东汉琥珀小兽

本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展览策划创新和探索,综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宝石学等多学科知识。展览展陈设计还原远古森林中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华丽震撼的琥珀宫殿等场景。展品类型涵盖了地层标本、化石、动植物标本、中药标本、琥珀艺术品、琥珀相关文物等。互动和教育项目有数字寻宝、琥珀沙画、人造琥珀和琥珀拼图等,加深观众对琥珀知识的了解和兴趣。展览为观众带来一场集远古遗存、自然科学和现代艺术的视觉盛宴。

蓝珀佛首


  • 河北博物院

    (2023年3月4日-6月2日)

“镜·相——中国古代铜镜展”是河北博物院2023年度首个原创展览,展出文物269件。以河北博物院藏铜镜为依托,汇聚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7家文博单位的铜镜精品。展览使用图片80余张,制作原创视频4段,引用古诗词30余首、文献80余条、典故40余条,阐释了古人是如何照容、铜镜的起源与制作、铜镜里的世俗人情以及铜镜里的宗教观念等故事。

龙凤纹镜 战国 上海博物馆藏

“大乐富贵”铭蟠螭纹镜 西汉

扬州博物馆藏


展览分为“当窗理鬓 对镜贴花”“粉以玄锡 光如日月”“写规万物  鉴面鉴心”“凡尘气象 百味人生”“与天同寿 永恒之思”五个部分,打破传统的时间脉络,对铜镜文化内涵进行解构,重点讲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阐释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充分展现蕴含在铜镜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场景构建、空间设置等让公众对铜镜的认知从表象到内涵、从微观到宏观,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千秋万岁”铭龙纹葵花镜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3年2月24日)
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继“科技的力量”“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协同创新 自立自强——‘两弹一星’精神展”之后举办的又一重要科技创新展览,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

成就展以“回望飞天路、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共分“领导关怀”、“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发展展望”四个板块,主要展品包括可步入舱内参观的天和核心舱1:1模型,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模型,还有航天服、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火箭发动机、环控生保设备及飞行任务搭载的党旗等实物,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未来载人登月主要飞行产品模型更是首次展出。展期内还将在国家博物馆组织多场载人航天科普教育活动,由航天专家介绍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航天员分享训练过程及执行飞行的经历感悟。

  • 镇江博物馆(

    2022年12月-2023年3月)

“凤鸣高冈——吕凤子艺术•教育•人生”专题展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邵大箴为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周京新为学术策划,汇集了江苏省国画院、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贵州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的藏品,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精神上的文化“盛宴”。
展览以吕凤子书画艺术为载体,以其“爱无涯、美无极”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分为“远水长流洁复清 ”“生无尽兮爱无涯”“正则正如秋月华”三个部分,梳理了吕凤子六十年的艺术征程、五十年的执教生涯、四十年的办学实践,首次全景式、立体化展示了吕凤子不平凡的艺术道路和人生轨迹。
展览展品数量200余件,包括吕凤子代表性书画作品、手稿、文献、印章、乱针绣、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及其本人的藏品;与吕凤子有密切关联的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等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作品;吕凤子的弟子及乱针绣传承人的乱针绣作品。其中,吕凤子代表作《庐山云》《四阿罗汉》等经典作品和珍贵文物首次正式对外展出。

  • 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2023年3月3日-5月3日)
“汉·无极——马王堆文物精品展”由湖南博物院、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承办,展览以马王堆汉墓作为切入点,分为“惊世之现”“赫赫轪侯”与“安合大礼”三部分。通过汉人事死如生的思想观念,以墓葬中轪侯家族的随葬器物,展开一幅西汉初期的贵族生活图卷。

本次展览的展品中,有双层九子漆奁、云纹具杯盒、印金银火焰纹纱等珍贵文物;有《春秋事语》《黄帝四经》等孤本帛书;还有素纱单衣、漆纚纱冠、T形帛画等不宜借出展览的珍贵文物的精美复制品。数量众多的精品文物,将汉初的大族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览依托多种多媒体设备辅助,着力构建汉初人们心中的幻想世界。在第三部分的展示中,还设置了大型投影秀《永生之梦》,透过马王堆出土文物展示出奇异瑰丽的天上仙境,相信能让愿意探索古人精神世界的观众一饱眼福。

  •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2023年2月24日-5月20日)

“宋都四序——南宋临安城的节俗风物展览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承办。分为“深巷明朝卖杏花”“映日荷花别样红”“月待圆时花正好”“琼楼玉宇总无尘”四个部分,共展出87件/套展品。这些展品反映了宋代各个阶层的生活意趣和审美情趣,还有杭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民风民俗的有趣变迁。
南北交融的语言、南北荟萃的饮食、精致丰富的物产和韵味十足的西湖,孕育了临安生活化和社会化的独特习俗,且传承至今。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特质造就了临安人精致、安逸、休闲、品质的生活方式,并融入杭州人的观念之中,为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东方休闲之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展览以四季为纲、以节气为线、以风俗为点,带观众重回南宋临安,一起感受四季流转。


上一期榜单回顾:

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Vol.35(女性主题展)

相关阅读:

20项指数全面采集!中博热搜榜评价体系更新




编辑:杨怡

审核:吕栋林

监制:博物馆头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