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尹昉:戏剧的生命|上城士24小时059

上城士 上城士
2024-09-05


话剧《浮士德》正式预演的前夜,最后一轮排练持续到了晚上十一点。

“我今天在台上摔了两次。”尹昉笑着说。他在剧中饰演墨菲斯特,有着极致的魔鬼人设与夸张的肢体表现。排练结束后,远在特拉维夫的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通过视频连线观看了整场彩排,对他们的精彩呈现表示肯定与祝贺,也对次日的首场预演加油鼓劲。


这是戏剧的魅力,也是舞台的可能性。

从2019年《浮士德》第一次演出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年时间。我们的世界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而《浮士德》这部话剧也历经无数坎坷终于重新起航。“对我来说,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我们还愿意把这部遥远的作品拿出来重新诠释,是因为它还可以有很多种打开方式映照当下,我们可以借助它跨越时空,去观看在时代更替下那些依然困扰着我们也激发着我们的课题:真理、信仰、欲望、爱情、自由……等等。”尹昉说。


就像排练最后导演所说,“当下我们需要《浮士德》这个故事。”


“一开始排练的时候其实是无所适从。”想到有2019版珠玉在前,同时导演又强调2023版不是复排,而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尹昉更是觉得压力与挑战倍增。尹昉所饰演的墨菲斯特,是导演在其新的创作想法上,又结合了尹昉在排练中所展现出的个人特质量身打造的,让角色与演员浑然天成,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你如何去理解这个人物,怎样让他成立,这是你的创作。我们重新跟导演面对面去创作,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崭新的作品。”


由于导演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长途飞行,制作人雷婷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整个剧组去到特拉维夫排练,这场前无古人的“疯狂排练”是一场巨大的冒险。庞杂的人员,陌生的环境,紧迫的时间,敲打着参与其中的每一位主创。

尹昉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导演并不会给演员方法如何从无到有,而是希望看到演员立即给他呈现一个富有行动力和吸引力的表演,他再提进一步要求。而如何将墨菲斯特这样一个超脱于现实的角色从文本中具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赋予他戏剧行动,尹昉不知道从何入手。“我觉得我就像是个傻子,导演拍着桌子说快演给他看。”回忆起当时的境况,尹昉说。


于是非科班出身的尹昉选择了用“题海战术”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我就逼着自己给导演看各种可能性,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地尝试,每天都是不同型号不同属性的魔鬼,他提什么要求我就立马演给他看,不给自己犹豫和思考的时间,因为一旦思考可能就会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也是充分挖掘自己创造力和潜力的过程,导演惊喜地在他身上看到了更丰富的可能,“在这个过程里慢慢找到角色的状态,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墨菲斯特。”

尹昉所扮演的墨菲斯特是非常经典的角色形象,他是一个魔鬼,否定一切、毁灭一切,试图让所有积极的事物全部消亡。如何让这样一个抽象的身份和概念在舞台上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将夸张的概念落实到角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尹昉在排练中一次又一次地叩问自己,挖掘自己。


墨菲斯特有着千秋万代亘古不灭的生命,面对浮士德,他仿佛是映照欲望的一面镜子,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在排练的过程中,尹昉不断地想办法让自己成为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个魔鬼一会儿是居心叵测的小狗、一会是玩世不恭的放荡青年、一会是捉弄学生的老教授、一会儿是骗感情的受伤军人……层出不穷的形象变化中又要串联起支撑他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观。

“魔鬼的人性是什么?或者说人性里面魔鬼的那个维度是什么样子?”里马斯告诉尹昉,他所代表的可能是一种反叛的、堕落的、极度向往自由的年轻人,“这种自由就是你不要有任何高尚的东西,你就是揭露所有虚伪,把人类最真实的欲望全部摆出来,然后去直面欲望。”


故事最终,经过了欲望的反复侵蚀,浮士德的精神依然屹立不倒,“他死了,却触动了墨菲斯特。”尹昉坐在荒芜的废墟中,此刻墨菲斯特与他融为一体,他在感受、思考,甚至是怀疑,千万年的时光仿佛凝滞在这一刻。不灭的精神与不灭的生命之间的碰撞,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在准备和表演的间隙,尹昉总是活跃在舞台的周围,不断地重复着伸展、呼吸等准备动作,调动着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欧洲当代戏剧更强调身体的作用,因为身体更本能,更丰富、更需要修炼,“你不能光站在台上讲台词,如果你呈现的只是文本,那你看书就好了,舞台更需要靠身体去行动和创造。”

专业的舞蹈学习经历赋予了尹昉极强的身体感知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状态与情感能够更好地通过肢体传达出来,带给观众更真实、深刻的感受。


里马斯·图米拉斯导演的“新幻想现实主义”风格,是以超现实、象征性、诗意化的比喻来展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深度幻想,是一种幻觉意味的艺术形式。尹昉的专业舞蹈功底恰好能够呈现导演所需要的丰富大胆的肢体语言。舞台上他举手投足间张扬肆意、收放自如,将墨菲斯特张狂、疯癫、暗黑的内心世界充分外化,冲破了观众对于舞台表演的想象,亦真亦幻的舞台效果给予了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加深刻地触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由于不是表演科班出身,在刚刚接触表演时,尹昉在每一次说台词之前脑子里都要过很多遍,表演上也显得很怯懦,他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训练,去熟悉每一个字的语气和细节。“当所有技术问题都不再是负担,藏在最底下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才能自由地生长出来。”


在准确的表演中不断注入自己真实的理解与感受,是尹昉在舞台上最重要的课题。“动作和台词过于熟练的时候脑子就可能会怠慢,对于我来说特别大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让自己每时每刻都处在当下的真实体验里面,你要去捕捉当下所有的一切,容纳进来,让它们帮助角色活在当下,而不是一种对于准确的机械重复。”

2023年尹昉凭借《温柔壳》获得了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奖,电影中他饰演了一位精神受困的男孩。镜头下的表演相对于舞台上,更普通、更真实、更接近我们周围的具体生活。

在进入这样一个内心敏感、复杂的角色时,尹昉首先找到了他与周遭环境的关联,“比如说在康复中心、福利院的时候他是舒适的、自如的,而他在社会跟人接触的时候,是局促的、不安的。我觉得是找到了一些他跟一切的关系,包括人、环境、气氛、声音等等。”


把人物放置在关系中,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带着角色行动,“至于人物其他的特质,可能会找到一些印象里的参考形象,再通过自己的方式,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一个形象。既有类型角色的共性,也有个体上的独特性。”

2023年对尹昉来说收获颇丰,从电影到话剧,从银幕到舞台,作品的类型和角色的反差,似乎都难以困住尹昉探索的脚步。


对于创作者来说,“表达”是探索的途径。“任何的艺术形式都只是一个媒介,只是一个渠道。”正因如此,尹昉从不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类型或者题材中,对于艺术作品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喜好。在目前有限的选择里,他会选择让自己有探索欲的作品,“总要找到一些课题难为难为自己,不然就麻木了”。


“我没有具体的规划过路线,也没有刻意去寻找过角色。”谈到自己的丰富多元的演艺事业,尹昉语气轻松而坦然,“我不是那种会去主动争取机会的性格,但遇到有缘的、直觉很对的,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做。比如说像《浮士德》这个话剧找来的时候,我就是清楚和坚定地选择,其他戏就都推掉了。”他姿态舒展,眼神清澈,就像当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品:伦思博

摄影:海丽

监制:Min

艺人总监:杨多拉

编辑:安琪

撰文:魏侨

设计:王若菲

特别鸣谢:《浮士德》剧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城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