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知驱动》改变自己的关键,其实就是创造价值

老齐读书圈 齐观晨会
2024-09-05

认知驱动 1:改变自己的关键,其实就是创造价值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之前我们给大家讲过一本关于认知的书,叫做认知觉醒,让不少人眼前一亮,终于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奋斗,如何去改变了,那么最近作者还有一本书值得一读,也是认知系列,叫做认知驱动。继续给我们讲,该如何成长,如何改变。作者从做事的角度出发,分为上下两部分,先告诉我们,做成一件事的心法,然后再告诉我们做成一件事的技法,也是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解决我们很难做成事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心法,作者上来就说,改变自己的关键,其实就是创造价值,在生物形成的漫长过程当中,基本只有两种形势,一个是复制一个是转换,复制的层级要比转换更高,因为他赋予了物种更多地灵性,作者举了个例子,梅兰芳是京剧大师,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是造诣最高的呢?也不一定,主要是因为他赶上了一个留声机普及的时代,所以通过声音媒体的手段,把自己的表演复制了出去而已,其他的京剧大师,则只能在剧场表演,所以没有出名的机会。

而在更早之前,人们的谋生手段,都是靠转换,比如裁缝做衣服,小贩卖烧饼,将自己的体力,凝结于一个产品和服务之上,使他改变形态,实现价值增值。到今天,这种也依旧是大家主要的谋生手段。我们俗称靠体力赚钱。比如工人,外卖员,司机,甚至有技术含量的美发师,大厨,医生,律师等等也是这样。基本属于手停口停,你只要不工作了,就会没有收入。

而另外一些职业就完全不同,比如企业家,作家,程序员,演员,他们产生收入的方式是靠复制,先制作出一个作品,然后不停的复制,不停的销售。比如程序员写一套代码很难,但是一旦他成功了,卖几千套,几万套,会带来巨大的收入。比如史玉柱,求伯君这都是当年,靠着自己单枪匹马写程序,然后考到软盘里到处复制。还有像金庸这样的,写了14本小说,但却卖了一辈子,甚至去世后依旧热卖。还有当年明月,就是一个海关的公务员,名字叫做石悦,业余时间在网上写明史,最后写出了明朝那些事,这套书火爆了10几年,有说版税4000多万的,也有说已经到了7000万。反正肯定已经是收入不菲。所以这就是复制所带来的力量。塔勒布也管着个叫做正向黑天鹅,这种损失有限,但收益很可能无限的事情,一定要多干。仔细想想确实这么回事,无非就是付出点时间么,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时间并不怎么值钱,但是如果你能用这些时间,产生一部神作,他就会持续的给你带来收益。国外JK罗琳更是如此,一个家庭妇女,写了一部哈利波特,甚至写进了富豪榜。作品创作完成之后,他就啥都不用干了,天天睡觉,也有源源不断的收入。所以这也就是那些明星,歌手,作家,其实并不怎么忙,但是生活还能很好的原因。而另外的一部分人,则天天忙成狗,却完全赚不到钱。赶上一些意外事件,被封控在家,马上就会感到非常的难受。这就是我们的模式不对,在错误的道路上,你就算把自己累死,也不可能有好的收获。所以我们总说,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你得明白哪种模式才是你应该去更多思考的。我们一定得想办法,让自己从出卖时间和体力赚钱,转到复制产品和模式赚钱。

比如一个酒店的大厨,你炒一辈子菜,也就赚那些死工资,收入再高也有你干不动的那一天,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有没有可能,你通过技术入股,成为酒店的股东,并且想办法把你的技艺做成标准化的预制菜。从而形成一个可复制的生意。那些技术从业者,其实都可以考虑这个模式。把自己的技术,封装在一个产品之内,前期可能会比较艰难,但是他一旦过了奇点之后,会有爆发式的增长。作者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写作,即便你一时半会想不到新的模式,你把自己的技能写成一本书。未来也有可能会迎来爆发的可能。但前提是,他要有价值。所以话又说回来了,满足了别人的需求,解决了别人的问题,被更多地人所需要,这就是你的价值,当这种价值可以复制的时候,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爆发式的效果。有人说了,我写书了,写文章了,但是没人看,说明什么问题,你的价值还不足,至少是不足以吸引人。那么你就要在两个事情是下功夫,一个是你的产品如何进一步产生价值,放大这个价值,让价值一眼可见,另一个就是怎么去复制他,让边际成本尽可能的降低。甚至为0.

大家普遍认为最难的一点,还是价值,很多朋友也对自己深深的产生怀疑,我到底对别人有什么用,我的特长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确实比较糊涂,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没有,基本就是废物一个。

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有句话叫做天生我才必有用,你肯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个人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上,他就一定会在那个地方产生优势,你赶紧回忆回忆,别人有没有经常求着你办的事情,你的职业当中,有没有什么专业的东西,正好是别人也想了解的。如果都没有,其实也不用着急,现学也来得及,只要你想,只要你感兴趣都是可以的。比如当年明,他就对明史感兴趣,所以大量阅读明史资料,然后按照自己的语言逻辑,以时间为序列,就写出了一本神作。那么你也可以如法炮制,大量阅读清朝的文献,民国的文献,然后也模仿他的笔法,写呗。你就只干这个事,2-3年时间,读完100本相关领域的书,怎么也成了一个二手的专家了。拼出一本书,应该没那么难。老齐就认识一个人,他原来要进公检法,参加司法考试,但后来发现自己就喜欢做案例题,特别有意思,然后就专门开了个号,专门给大家讲这些有意思的法律案例。吸引了不少人来听。老齐的读书圈也是这个路子,本来我把书都录成音频,是为了解决我在通勤当中的无聊,没想到,也同时解决了大家读书的问题。所以这就是价值。解决自己的麻烦也是创造价值。遇事别抱怨,多想想,没准还是你的商机。比如最近又有朋友抱怨,说跟你学了好久还是学不会,我应该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有没有体系,一开始我也抱怨,总在想,这些人怎么那么笨,都给你喂到嘴边了,都不知道张个嘴。但后来转念一想,是不是新的机会,于是我又开始录视频课,你们不是想要知识体系吗,那我就给你一个知识体系,从头到尾的讲。

作者也说,写作,成长,和成功是一回事,写作就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功就是我们能为社会和别人做出的贡献,你能帮助到的人越多,你的价值也就越大。即便你现在没能力,没价值,啥也不会也不要紧,你现在去学习也来得及。比如有些人就搞不懂法律问题,那么你先学呗,只要你有兴趣,学完了再教给其他人也是可以的。很多事,都不可能是现成的,而是边打边成熟的。一个有经验的作家,他要写一本书的时候,也需要先查阅大量的文献,然后才能进行。所以只要你想,就一切都不晚,最怕的就是压根不想。没技能,没知识,没特长,然后还不想学。懒得学,那就只能废了。

所以我们总说,那些热心的,爱帮助别人的人,比较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总能发现别人的需求,有时候明明自己不会,也愿意替别人解决麻烦,这其实本身就是在创造价值的过程。比如我们就有一个例子,一个朋友说小孩要留学,另一个人就非常热心,帮他找关系,拖朋友。明明之前自己一点都不懂,但就是热心,最后跑下来之后,自己变成了半个专家,这就是热情。工作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明明不是他的工作,但他就是愿意去学习,帮忙。结果在工作中掌握了这个技能,跳槽的时候,利用这些复合技能,大幅提升了薪酬待遇。而最傻的就是那些,不愿意学,也不愿意干,只要不是自己的事,就躲得远远地。下班之后,一点东西也不愿意多学。最后就陷入了手停口停的危机当中。

归根到底,价值还是一个利他之心的问题,很多人已经觉得有一股浓浓的鸡汤味了,但是任何商业活动,都是建立在利他基础上的。不利他,你根本就卖不出去东西。利他之心才会对别人产生价值。明天我们再继续讲,利他和利己的关系,讲讲社交的价值。

本内容节选自《认知驱动本书正在知识星球播出
本书内容,只免费播出一集
近期我们还播出了如下书籍:
《征服市场的人》用量化打败一切投资大师的数学天才西蒙斯

我国台湾是如何从一穷二白走上《芯片浪潮》之巅的?

《超越好奇》草根大佬周鸿祎的创业经历

《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深度解读股神无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当悲剧从天而降!我们该如何《相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观晨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