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文化研究

其他

兼职研究员风采 | 冯培红

兼职研究员名片:冯培红冯培红,男,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入选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0年和2014年甘肃省领军人才。代表性成果有《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等著作,以及《论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带职现象—以检校、兼、试官为中心》《敦煌大族与前凉王国》《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等论文。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宋间敦煌大族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法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和研究”等。冯培红教授现为武威市柔性引进人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文章选读东魏、北齐凉州考冯培红东魏、北齐曾在境内侨置凉州,这个凉州不见于《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北齐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等古今地理志著作。文章从史籍、墓志中辑得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2023 年“中国旅游日”甘肃省分会场主题日暨全省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在武威启动

何效祖石培荣王国斌致辞石培文马秀兰马得明等出席5月19日,以“美好中国·幸福旅程”为主题,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明办、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青团甘肃省委、武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丝路明珠 河西都会

曾几何时,武威享有丝路重镇、“河西都会”的美誉。千载而下,今日武威,尽情展示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旅游之城的城市新形象。“河西都会”景区在铜奔马的出土地拔地而起,传承历史,独树一帜,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地标。景区内除了原有的雷台汉墓景区之外,新建的“5+1”场馆(即大汉赋馆、天马歌馆、凉州词馆、非遗博览馆、中国葡萄酒城展览馆及西凉大剧院)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凉州文化,讲述武威故事,提供体验互动,打造最美妙的“诗和远方”。大汉雄风拓河西:大汉赋文化体验馆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大汉雄风,踏歌而来。两千多年前,汉武大帝吹响了开疆拓土的号角,骠骑将军霍去病踏上了讨伐匈奴的征程;马踏匈奴,设立河西四郡;驱逐单于,开通丝绸之路。武威,因武而威,彰显大汉军队的武功军威。又因地处西方,常寒凉也,置凉州刺史部。两汉时期的凉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隔绝羌胡”的战略要地,是经营西域的桥头堡垒,是守护长安的天然屏障,又是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中西交流的重要驿站,而且还是精兵猛将的培育基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大汉赋文化体验馆位于河西都会景区中轴线上,是整个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主要展示两汉时期武威在河西的地理位置及礼仪、民俗、服饰、合市以及歌舞、书画、边塞、丝路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汉文化。同时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汉朝人们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天马长歌徕西极:天马歌文化体验馆雷台天马,横空出世,一骑绝尘惊艳世界,昂首扬尾独步华夏。在金戈铁马的如歌岁月中,天马超凡脱俗,神采飞扬;在飞越千年的壮丽史诗中,天马踏燕追风,豪情满怀。历史激情歌唱: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时代令人向往: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天马歌文化体验馆位于园区中轴线北侧,是天马文化体验的核心载体,主要以武威雷台出土的铜奔马及天马文化为主题,充分挖掘国宝铜奔马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讲述天马故事,体验天马文化,传承天马精神。同时,设置多媒体互动体验内容,增加场馆的趣味性和科技感,用独特的方式去感悟历史、感悟艺术,让游客领略武威天马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与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青年学习汇”活动

5月17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与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开展“青年学习汇”活动,邀请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王丽霞作题为《古墓遗珍:再谈雷台汉墓出土的精美文物》的专题讲座。王丽霞从雷台汉墓及出土文物情况概述、墓中出土的四件文物(鎏金错银铜樽、铜主骑、连枝灯、错金铁镜)、出土文物与墓葬形制对比等三个方面作了精彩的讲座,使大家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现场互动交流更是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青年学习汇”活动是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为深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聚焦“抓学习促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搭建院所交流学习平台,组织院青年干部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年干部相互沟通交流学习,促进青年干部学业务、练内功、强本领、提质效,全面提高青年干部素质和能力。(供稿:学术交流部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凉州贤孝里的烟火气息

小时候,常在凉州乡间看到一个中年汉子肩上担着半袋粮食,另一只手握着一根细长的木棍,木棍的末端还牵着一个怀抱三弦的失明老人,走街串户地挨家敲门。经济不富裕的人家遇到了他们,总会从自家粮仓匀出半碗粮食;家庭条件好些的,或是遇到家里有喜事的就直接把他们留下来,让那些民间艺人吃住在自家唱上几天曲子,邻家舍里的乡亲听到了便闻声而来,一起与主人聆听那些高低起伏的调子,度过一个个美好的夜晚。那时还没有电视、手机,我们这些孩子就围着人群悄悄地坐在大人的身旁,懵懵懂懂地品味着那些故事。后来才知道这种盲人说唱的形式叫贤孝,也就是通过讲述古今故事劝化世人“为贤行孝”。它作为一种曲艺形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多年来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再也没有听到过凉州贤孝。上个周末,从甘州来了几位朋友,说武威有个市级非遗传承人贾旭峰,他的贤孝里飞出了垒子鸡,让我们陪同一起去看个究竟,带着好奇,我们出发了。跟着导航来到了凉州区黄羊镇三河村。下了车,一个戴着墨镜,一米七八的英俊汉子向我们招着手,热情地礼让我们走进他家的院子。院子门口放着一个音响,激情高昂地唱着曲子,正是专属于贤孝的那种曲调。院落门匾上挂着“凉州贤孝”四个大字。一边说着话,大家进入大书房(客厅)就各自落座了,仿佛多年的朋友,没有丝毫的拘束。贾旭峰顺手拿起放在炕上的三弦,先调了弦,尔后弹“过门”,就唱起民歌小调《五哥放羊》……贾旭峰介绍道,凉州贤孝以前以盲人弹唱为主,最早为了生存都是在街上弹唱,所以也把他叫做“瞎弦”。过去拜师傅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由中间人作保,再领至师傅处,师傅一摸额二摸手三摸脚板,额宽手细脚板硬才能过关。额宽者头大,头大则聪明;手细者有质感,弹三弦时上手很快;盲人吃百家饭走千家门,脚板硬才能走南串北。第二关考听力和悟性,师傅先唱一段,拜师者必须在短时间内诵读熟背,尔后放声亮嗓,这是在考察音质和音色。学艺期间,师傅先将传统的曲目教会,最拿手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相传,怕失了看家的本钱。而个人创牌子,则要过师傅关,师傅传了前半段,后半段靠自悟,若能依前面的续接,且能感动听众,才能算出师。家中出个盲人,父母是最为揪心的,总怕以后没处吃饭,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请高明的瞎弦师傅。这些年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贤孝却只有作为兴趣爱好的人才传承了下来。当然现今盲人遇到了国家的好政策不需要专门去学唱了,明眼人也可唱。他说他们贾家几代都是贤孝的传承人,他爷爷的爷爷是位盲艺人,之后的传承人都是明眼人。他的爷爷贾福德,是黄羊镇一带著名的贤孝艺人,也是第五代传承人。他自幼受到爷爷贾福德的熏陶,喜爱民间文化艺术,学习了凉州民歌、小调以及凉州贤孝的技艺。贾旭峰说,唱贤孝没有专门的场合,随意性很强,乡间、农家炕头、城区闹市都可进行。前些年,在家唱的时候,村里人说他不务正业,而他却认为越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越应该坚持到底。后来他在村里联系了喜欢唱贤孝的几个人,在茶余饭后聚到自己家里自娱自乐,有时大着胆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唱。发现会有喜欢拍短视频的观众,把他们的表演拍成视频传到抖音、快手。一时间得到了许多人在网络上的点赞、留言,也引来了外地一些媒体的关注,专门前来做了几期节目。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为什么在贤孝即将消失的时候,却有很多人来关注它,这里面肯定有一定的玄机。他便开始收集贤孝唱词,闲了就给他的爷爷录段子,顺便把词曲记录下来,既研究学习,也是兴趣爱好。别人外出玩耍,他就在家拿着弦子弹唱。如今贾旭峰被民间称作“新派凉州贤孝的引领者”,他在自己的演唱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吸取本地其他方面的音乐元素,将传承非遗文化和讲好新时代故事相结合,形成传播凉州贤孝的新动力,再将凉州贤孝文化和家乡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创新了凉州贤孝传播的新方式,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贾旭峰喝了口茶,在三弦上顺便又弹了一下,发出悦耳的琴声。接着他说,在和一群伙伴们一起弹唱歇息时,只弹唱没吃的,时间长了大家感觉很单调。最初为了聚人心,常常自己掏腰包给大家买些吃的。过了些时日,自己的经济有些拮据,于是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地头码垒子烤土豆的事。为了节省开支,他便从田间找来不规则的土疙瘩,垒成圆拱形的“堡垒”,再找些柴火和烂树叶把垒子烧红,放几个土豆到里面,封住火门,将土疙瘩捣碎盖住土豆,就去继续弹唱贤孝了。等一个小时左右,大家感觉有些唱累了,便去打开垒子,熟透了的土豆香味扑鼻而来,大家高兴地围在一起吃。后来,大家在弹唱兴致高涨时,他就从邻居家买只鸡来放在垒子里烤着吃。时间长了,自己身边的人就闻声而来。听不懂贤孝的,他就事先把弹奏的内容给大家讲一讲。来的人逐渐多了,需求也就有了。最初听贤孝的人,看到他们的垒子鸡色香味美,就一边听着,一边订下一只垒子鸡要带走。曲子听完了,垒子鸡也熟了。发现垒子鸡的烧烤经营和听贤孝竟然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很好地解决经济来源,是非遗文化和饮食文化结合的好方法。贾旭峰笑着说,如今,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尤其政府对非遗的重视让非遗传承者更加坚定了信心,他已申请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所唱的贤孝内容主要是以教化人行善为主,以民歌、小调、杂曲等组成,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依托,不唱KTV里的流行歌曲,现在听贤孝的人已经有固定的人群,听着凉州孝贤,品着垒子土鸡,既满足了心灵的寄托,也有了舌尖上的欢愉。每次前来的听众还很喜欢把他的表演和垒子鸡的烧烤过程,拍成小视频传到网上。他说以前雇过厨师,但来的客人都希望吃原汁原味的垒子鸡,不喜欢厨师做的那些大鱼大肉。去年他又把南院重新扩建,按垒子方式重搭锅灶,每天可接待十几桌想吃垒子鸡的顾客。现在想吃垒子鸡的人必须提前几天预订。他指着空阔的院落说,过些日子再请些人在院子里搭个顶篷当大厅,摆些桌椅,他就在大厅中央演出,喜欢的人就到大厅听贤孝,听累了想吃饭喝酒的就到他家四周的大小书房娱乐、休闲。他坚信,他的贤孝和垒子鸡餐饮的结合发展将会越来越好。听完非遗传承人贾旭峰讲述的贤孝和餐饮相互融合的故事,朋友总结说,这就是“贤孝里‘飞’出的垒子鸡”。我们相互交流着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物质的滋养,使其能长久地传承下去,贾旭峰的探索不失为解决好这一问题的鲜活案例。(原文刊载于2023年5月17日《甘肃日报》第九版)作者简介徐兆宝,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甘肃省作协会员。在《诗选刊》《星星诗刊》《绿风》《飞天》《中国诗歌流派》《中国校园文学》《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驼铃》《武威日报》《西凉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小说、评论500多篇(首),2015年被中国诗歌网评为“2014年度诗歌十大诗人”,获“黄河文学奖”、“雄关文艺奖”等多个奖项,有诗文入选《诗歌精选300首》《中国当代诗歌精华作品选》《中国当代诗人名录》等十多个文集。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妇女(理论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诗集《守望岁月》。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文旅融合新地标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杨琴琴被聘为市政协人才库成员

近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琴琴被聘为政协武威市第五届委员会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并作为人才库成员代表在市政协人才库成员座谈会上做交流发言。市政协人才库主要是各成员根据从事的不同行业和专业,了解掌握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研判,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发挥人才优势,创新协商方式,形成协商民主新成果。在近日召开的市政协人才库成员座谈会上,杨琴琴在交流发言中表示将立足本职工作,发挥专业优势,扎实开展凉州文化挖掘、研究、传承、弘扬工作,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水平。(供稿:俞丹华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文旅融合新地标 地企合作新典范——“河西都会”筹建纪实

这里是祁连山下、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水草丰美,沃野千里,美如画卷;这里有大漠夕阳,如诗如歌,这里是丝路重镇,天马故乡;这里不仅有景色旖旎的山谷溪流,壮丽雄奇的大漠风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还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这就是武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武威河西都会景区,就坐落在铜奔马出土的地方。一河西都会,一个高品质的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旅游景区,是武威最新的城市标志,最亮丽的城市名片。整个景区总用地面积1299.2亩,总建筑面积40.56万平方米,容积率0.4,绿地率56%,总投资58.03亿元是集遗址保护、历史教育、旅游休闲和文创孵化等多功能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是一个建筑艺术与文化旅游珠联璧合的综合型景区。河西都会(原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由武威市凉州区政府、甘肃省公航旅集团、中铁七局集团强强联合投资,是目前甘肃省最大的PPP文旅综合体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雷台汉墓遗址保护性修建提升改造工程,公航旅金陵大酒店、天马明珠酒店、西凉大剧院、景区管理中心、姑臧合市、大汉赋、天马歌、凉州词三大体验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文创产业园区和葡萄美酒文化产业街区,配套建设人工湖、园林景观、停车场,道路系统、智慧旅游系统、综合管网系统等设施。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科学规划,严谨实施;如此复杂的项目,需要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齐心协力,精诚团结;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一支坚强有力、千锤百炼、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项目于2018年10月26日开工奠基,经过精心准备,2019年5月17日,河西都会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各参建单位克服了疫情反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按照工期有序推进,坚实的步伐迈过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2019年12月19日第一栋单体公航旅金陵大酒店、职工公寓封顶;2021年9月10日最后一栋建筑单位演艺中心封顶;2022年12月底完成所有建设任务。2023年3月23日,河西都会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宣告建设工程胜利结束。该项目的顺利建成,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公航旅集团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13家参建单位5300余人1667个日夜的艰辛付出。二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竣工验收,只是河西都会走完了第一步。真正的核心还是文化的展示,场馆的打造,旅游的体验。文化创意是旅游最核心、最鲜活的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除了原有的雷台汉墓景区之外,河西都会主打的文化品牌简称为“5+1”,即大汉赋馆、天马歌馆、凉州词馆、非遗博览馆、中国葡萄酒城展览馆及西凉大剧院。大汉赋馆、天马歌馆、凉州词馆在设计上以主体化、场景化的思路打造产、学、研的文化基地,通过搭建不同的主题文化场景,利用VR、AR等现代技术,让游客多角度进行文化互动体验,全方位展现汉文化、天马文化、凉州诗词文化。非遗博览园,则是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传承及展品展览为主的大型非遗交流平台。武威的葡萄酒文化,也是一张颇具地域特色的名片,中国葡萄酒城展览馆结合葡萄美酒产业街区,融合展销、收藏、品鉴等多种商业元素于一体,让游客感受浓郁悠长的葡萄酒文化。西凉大剧院为旅游驻场演艺场所,以大型歌舞秀《天马行》为主要演出节目,用美轮美奂的舞美场面再现历史,展现别具一格的凉州文化。抚摸时光的纹理,窥探历史的风云,深入实地感受自然与人文的无穷魅力,拓宽视野、丰富见闻,便是文化旅游的永恒魅力。三河西都会景区的理念,就是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让历史变得时尚,文化变得可亲,并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要素,让游客探寻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景区内的公航旅金陵大酒店与天马明珠酒店,作为园林式度假酒店,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再加上时尚与文化兼备的餐饮休闲消费体验街区——姑臧合市,保障游客来景区逛得开心,住得舒心,吃得放心。景区内各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融合新业态,让游客在历史文化中徜徉,满足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飞燕湖”上定期举办的大型灯光秀、水幕电影及水上表演等活动,给游客带来一场光、水、声、图像为一体的畅享盛宴;汉台天马水景,体现浓郁的大汉雄风;丝绸之路景观墙,彰显了武威作为丝路节点城市的重要地理位置;六座装饰龙图腾和祥云纹样的“汉阙”,既让游客了解汉代的建筑特色,又寓意平安吉祥。此外,遍布景区的多组雕塑,分别展现天马、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远征匈奴、设置河西四郡、丝绸之路以及西凉伎、胡腾舞、王杖简、姑臧夜市、凉州七里十万家、张轨纳贤、马市、八骏等文化气象。漫步景区,听武威故事,品武威美食,闲庭信步,意犹未尽,随时随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河西都会,一个历史与文化交融的旅游胜地;一道古代与现代交汇的文化盛景;一处观光体验与休闲度假的绝佳乐园。文化新地标,旅游打卡地,河西都会欢迎您!作者简介王建伟,甘肃公航旅天马投资有限公司,甘肃公航旅历史街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甘肃公航旅(武威)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廷栋及其书写在河西走廊的三块石碑◆"复活"大漠铁骑吐谷浑王族墓群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廷栋及其书写在河西走廊的三块石碑

在河西走廊的武威、酒泉、敦煌,有三块石碑,都是清末官员廷栋书写。这三块珍贵的石碑,为我们研究清末河西走廊历史、敦煌文物流失保护的历史提供了重要金石资料。一、三块文物碑刻武威“晋筑灵均台”碑:在武威市海藏寺内灵均古台上立有一块石碑。碑文“晋筑灵均台”,题款“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之古台”,落款为“安肃兵备使者摄甘凉道事廷栋立”。石碑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廷栋书写,书法规整遒劲,很有功力。酒泉“西汉酒泉胜迹”碑:在酒泉市酒泉公园内也有一块廷栋书写的石碑。碑文“西汉酒泉胜迹”,题款“圣清宣统辛亥三月”,落款是“安肃兵备使者廷栋立”。石碑立于宣统辛亥年,即宣统三年(1911)。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碑:1910年,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元箓(也作王圆箓)修建了一座集存残破佛像的泥塔,名为“千相塔(千像塔)”,塔前立有《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碑,碑文为廷栋所撰并书。“千相塔(千像塔)”于1951年拆除,石碑现藏敦煌研究院。碑阳面碑额为“永垂不朽”,碑文为《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落款为“安肃观察使者兼嘉峪关监督渤海廷栋撰并书;世袭骑都尉皖北李长龄监修;道人王元箓建;大清宣统二年(1910)岁在庚戌冬十月丁亥吉日辛卯立石;书记员于桂林、安应岱、刘肇基监造;南阳王占魁刊字。”碑阴面碑额为篆字“昭视后贤”,碑文为廷栋撰写的两首诗《敦煌千佛山咏怀两律》,落款为“遂安居士廷栋稿;男岳琇、(岳)珍勒石。”二、廷栋其人那么,这个廷栋是何许人呢?廷栋(1866-1918),号云浦,镶黄旗人。他于1885年由副贡中举,官直隶州州判,1904年补授锦州知府,后历任安肃兵备使者、甘凉道道台、安肃道道台。廷栋在河西为官多年,所以在武威、酒泉、敦煌的名胜古迹书写三块石碑就不足为奇了。廷栋工书法,也善诗。其诗作“弱水西流出边汉,绿杨阴里系渔船。此乡鱼米堪招隐,到处莺花淡俗缘。杯酒园蔬村客醉,山桃溪柳暮春烟。何时解组来湖上,料理琴樽结数橼。”描述了黑河岸边古甘州的秀美景象。三、廷栋与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渊源廷栋还与敦煌藏经洞文物颇有渊源。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17号窟藏经洞。王道士徒步50里路,找到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但严泽并没有重视。1902年,王道士又向新任县令汪宗翰报告,汪宗翰带人查看后只是下令:就地锁存,由王圆箓看管。汪宗翰拿了一些写卷和绢画送给了当时的甘肃学台叶昌炽,叶学台马上意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立即建议甘肃省局转运省城保管,但陕甘总督以经费紧张为由,拖而未办。1906年11月,王道士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一箱经卷,赶着毛驴行程800多里,奔赴肃州(酒泉),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廷栋反而埋怨道士所送写本的书法还不如自己的。当时在嘉峪关税务司有一个比利时人,回国前去看望廷栋,廷栋以王道士所送的写经数卷相赠。1907年3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来到敦煌,在师爷蒋孝琬的陪同下见到了王道士。5月,斯坦因以四块马蹄银的代价,买下了六千卷写本和画卷,装了满满24箱运走。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王道士又卖了一部分经卷。1909年,伯希和向罗振玉等中国学者请教,展示了部分敦煌写本,令中国学界震惊。罗振玉立即建议清学部给陕甘总督毛庆蕃拍发电报,将洞中剩余文物悉数收购并解运北京。毛庆蕃令廷栋行事,廷栋行文肃州知州侯葆文,侯葆文行文敦煌县知县陈泽藩。陈泽藩接到命令后,便会同王道士清点藏经洞文物。1910年5月,装着剩余8000件经书的共18只箱子,捆绑在6辆马车上,开始东行。途中,不断发生官员乡绅哄抢盗窃、押运人员监守自盗事件。历经磨难,残存的敦煌文物终于运送至北京。作者简介赵大泰,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编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主持完成省社科院单列课题2项,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5项课题被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立项◆一些诗停在指尖开出艳丽的花朵|
2023年5月1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一些诗停在指尖开出艳丽的花朵| 评符会娟诗集《风笛飘过》

书评没见过符会娟,但常在《中国作家》、《飞天》、《人民铁道》、《中国铁路文艺》、《兰州铁道报》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读到她的诗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极其勤奋的写作者,她常年工作生活在铁道边,耳闻目睹铁路人的工作生活,用细微的生活体验摹写成诗;她又是一个妻子、母亲,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汇聚成爱情、亲情,表达细腻的情感……于是这一个个日常工作生活片段被提炼成了不同的意境,在她的生活中扎了根,在她的指尖不断凝聚萌发,开出一朵朵艳丽的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曾经说过,蜘蛛“从体内吐出丝来,结成自己的空中楼阁”,诗歌则是诗人“吐出她灵魂的精细的蛛丝”而织出的“一副空色的丝毡”。这“灵魂的精细的蛛丝”,便是诗情。我国历代诗歌评论都把诗言志抒情作为诗歌的基本特点。别林斯基也认为抒情诗是“作者对于所描写事件的感情的吐露。”因此,真情成为诗歌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像诗歌的血液,通体闪着生命的光辉。符会娟的诗歌就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自己熟悉的场景中,表达内心真情实感。如诗歌《做一株铁道边的植物就好》“如果你来看我,不分季节/不论车次。如果忙/即使擦肩而过也好/只要我无风时摇动枝叶/只要你,朝车窗外/凝神片刻且微微一笑”,写出了铁路旁一棵普通植物的特点,这恰恰也是一个普通铁路职工的缩影,更是每一位铁路职工的心声,表达了坚守岗位的精神期盼。再如《通勤火车》、《月光下的站台》、《火车与野花》、《铁道边,一颗榆树》、《一列火车已经启动》、《坐在动车里》、《铁道旁的沙枣树》、《青春慢火车》、《会车》、《站场上,一只舞蹈的小燕子》、《火车上》、《一列火车经过白龙江大桥》、《在梦里,我顺着钢轨往前走》、《站台》、《爱上你的那一天,我爱上了钢轨》、《一条铁轨坚定地穿过沙漠》、《我们心中飘扬着一面旗帜》等等辑一、辑二的作品,都真实写出了司空见惯的铁路工作生活场景,每一个特定的意象都牵动着诗人的内心情感,在工作与生活中忙碌、奔波,生动体现出铁路人的坚毅、坚强、执着的信念,宛如他们心中永远飘扬的一面旗帜,激励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奋发向上。人们都说,真正的诗歌是诗人生活征途上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特定情势下真实心情的无饰表现。它们像出水芙蓉,像新绿的柳叶,像流动的山泉,尽管不做任何雕饰,自有天然神韵。读符会娟的诗就会感觉她把工作、生活中经历的一些美好的片段融合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寄情于日常事物,表达自然、质朴的美好生活,流露出真诚真情。如辑三、辑四中《一朵云遇见一朵棉》、《雪花情书》、《心儿喜悦时》、《一条鹅卵石小路》、《天空如此晴好》、《秋天,向日葵怀揣秘密》、《学妈妈缝棉衣》、《母亲的棉嫁衣》、《幸福》、《给女儿》、《春天,姐姐笑成一朵花》、《大山,今天我读懂了你》等作品,都让我们看到诗人在成长之中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少了世俗的埋怨,多了对儿女父母的关爱,以及对家庭、社会的一种责任。这都是中国普通家庭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写照,但在诗人看来,繁杂的人际关系却在一餐一粥、一针一线中化为浓浓温情,多了理解宽容,变得在人情世故处理上更为成熟。如《雪花情书》“年轻时,雪花一样/一次次练习,一次次书写/即使被阳光和时光/擦去痕迹/年轻时,不懂/那些落在纸上的/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回到最终的释然化解,就是对生活的真正理解,由此走向成熟,这便是生活。再如《梨花飘》“梨花飘/那时候我还小,就知道/梨花飘,天就更蓝了/外婆的头发就更白了/梨花飘啊,一飘就是这么多年/我的幸福就在身边,外婆还在身边”。这些句子无需太多修饰,自然流露出亲人可依的深情,引读者进入诗的纯美意境,感染读者的阅读情绪,真挚地完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读完诗集《风笛飘过》,诗人笔下的戈壁小站,工友、火车、钢轨、风笛等意象一一从脑海拂过,宛如信念如磐、步履铿锵的铁路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符会娟笔下,无论是铁路工作生活的场景再现,还是爱情、友情、亲情的日常感悟,都离不开她朝夕相处的钢轨、火车、风笛,这些她最熟悉的事物,不经意间常触动她的诗意想像,触发瞬间的写作灵感,这些小小的诗意和灵感在她指尖一点点凝聚汇合,历经时间馈赠终开出一朵朵艳丽的花,成为她向往和憧憬的诗意人生。作者简介徐兆宝,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甘肃省作协会员。在《诗选刊》《星星诗刊》《绿风》《飞天》《中国诗歌流派》《中国校园文学》《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驼铃》《武威日报》《西凉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小说、评论500多篇(首),2015年被中国诗歌网评为“2014年度诗歌十大诗人”,获“黄河文学奖”、“雄关文艺奖”等多个奖项,有诗文入选《诗歌精选300首》《中国当代诗歌精华作品选》《中国当代诗人名录》等十多个文集。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妇女(理论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诗集《守望岁月》。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甘肃武威:河西走廊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的缩影◆凉州“移民”皇冠梨◆征文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5项课题被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立项

近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组织申报的《武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武威地名文化在传承弘扬凉州文化中的作用与路径》《当代文学中的敦煌书写》《武威简牍书法艺术研究》《公共文化建设助推文旅融合的问题与思考—以凉州区为例》等5项课题被列入2023年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分院基地单列课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分院基地单列课题是省社科院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抓手,是开展学术研究、考察调研、资政建言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年获得立项的5项课题将重点围绕武威乡村旅游产业、地名文化、文学中的敦煌形象、简牍书法、公共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研究。各课题负责人表示要严格对照课题实施要求,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凉州文化研究深入开展。(供稿:学术交流部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凉州“移民”皇冠梨

俗话说,“春赏梨花夏摘果”。过了立夏,夏天的暑气慢慢袭来。武威的盛夏时节燥热难耐,酥脆爽口、浓甜如蜜,素有“天然矿泉水”之称的皇冠梨,就成了人们消暑解渴的绝佳选择。皇冠梨成熟时果皮金黄,果面光洁,外形酷似金冠苹果。它皮薄肉厚,肉质细白,甜度和水分也是所有梨中数一数二的,所以被誉为“梨中贵族”。在火伞高张的夏日,皇冠梨称得上是武威极具夏日风情的水果。备受欢迎的皇冠梨,老家其实并不在武威,某种程度上它算是武威梨界中的“移民”。武威梨树栽植历史悠久。清顺治十四年编写的《凉镇志》中就曾记载:“梨河西皆有,唯凉州西宁独佳”。早期武威梨果享誉较广的品种有二:武威猪头梨(又称“鬼头梨”)、凉州“软儿梨”。其中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途径凉州时,在《河西道中》一诗盛赞软儿梨“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大约从2001年开始,为发展特色林果业,武威从甘肃农垦条山农场引进了“中外混血”品种皇冠梨,试种很成功。人们为了便于同其他地区的皇冠梨进行区别,将这个水果“移民”称为“凉州皇冠梨”。武威的水土似乎很对皇冠梨这个“移民”的口味。皇冠梨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适宜生长在干旱寒冷的地区或海拔100—2000米的山坡阳处。武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为祁连山区,中部是平原绿洲区,东北则为荒漠区。其中,祁连山冷凉灌区和中部平原绿洲地区,恰好符合皇冠梨的生长要求。这里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酷暑,全年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很符合皇冠梨喜旱喜寒的生长条件,且十分利于皇冠梨糖分富集。正是这些特殊的地理条件,成就了“马踏飞燕凉州地,得天独厚皇冠梨”的美谈。作为凉州梨界“移民”,皇冠梨在效用上展现出了药食同源的特性,深得人心。皇冠梨有清热利湿、解毒、止咳等功效。对肺热引起的咽喉肿痛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非常适用于燥热天调理消渴症、口渴失音等。清代名医南阳先生叶天士曾载曰:“甘凉道之梨,以千年冰雪水灌之,其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食之可透热转气,通结平邪”。此外,它所富含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可为人体补充丰富的果胶、果糖及碳水化合物,缓解身体疲劳。可谓“一颗荔枝三把火,日食斤梨不为多。”不过要注意的是,皇冠梨属于寒性食物,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食。“打工四海养家难,今借东风一日还。”“凉州皇冠梨”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后,趁着这股东风,很多老百姓选择了种梨树。“双手栽培林万亩,何须岁岁出乡关。”皇冠梨一度成为农民的增收“致富果”。每年七八月左右,较其他梨果成熟早的皇冠梨都会抢先上市,销售火热。炎炎夏日,痛快的啃下一大口清香脆甜的皇冠梨,感受丰盈的汁水在唇齿间迸发,既是武威人的夏日风情,也是种植户们“摘得梨儿心倍爽,皇冠树下话丰年”的写照。作者简介马海霞,甘肃张掖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二十四节气之立夏◆“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三)◆征文
2023年5月8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5月8日
其他

甘肃武威:河西走廊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的缩影

甘肃武威,地处河西走廊,古称凉州、姑臧、雍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自古就是多民族居住之地,留下了以铜奔马、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西夏碑、白塔寺、高昌王碑和西宁王碑等为代表的大量文物遗址与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铜奔马铜奔马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墓内还出土了铜车马仪仗队、青铜马俑等大量文物。1971年,郭沫若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被铜奔马吸引,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并联系在北京进行修复和展出。造型奇特、矫健优美的铜奔马如在空中飞驰,一足超掠飞鸟,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匠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铸造工艺,展出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铜奔马铜奔马在武威出土,绝非偶然,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西汉时期,凉州水草丰茂,匈奴、月氏、乌孙、羌等民族在此游牧生活,其中以匈奴势力最为强大。汉武帝即位以后,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多次西征,击败匈奴,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朝获得了大片牧场和优良马匹,在武威周边开设马场,给马立“口籍”,开设互市,交易马匹,建设骑兵军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河西走廊地区盛行车马冥器随葬,墓葬壁画上也出现“车马出行仪仗队”“出行图”,体现了河西走廊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情况。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三)

五凉文化的成就七、石窟艺术:凉州模式的形成石窟艺术源于印度,随佛教东传,经西域传入河西,到达凉州已经华风明显。北凉沮渠蒙逊时期,在凉州南山兴凿石窟,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凉州模式”诸多石窟,先后在河西地区开凿传播,影响了中原石窟艺术风格,成为石窟艺术神圣的殿堂。1986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凉州石窟遗迹和
2023年5月5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5月5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春意藏,夏初长。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夏”有“大”的意思,立夏之后,天气晴和,满目翠绿,生机勃勃,大自然奏响了生命力之歌的重要音符。一、立夏的来历立夏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就是立夏时节,万物到这个时候都会长大,所以叫立夏。二、立夏的习俗(一)迎夏古时候,每年的立夏,天子都要到南郊七里之外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祭祀祝融,期望他能保佑整个夏季的平安。传说,祝融是掌管夏季的天神“火神”,所以前去祭祀的人们,要乘红车、骑赤马、穿朱衣,甚至腰间挂着的玉都要是红色。回到朝廷后,天子对文武大臣进行赏赐。其中最令人心怡的礼品,是冰块。(二)秤人“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较为兴盛。从散存的民俗资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两类。一类是在户外进行,悬秤于大树,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以验一年肥瘠;另一类则是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由妇女们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倒似闺中游戏。(三)吃蛋“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三、立夏的养生(一)顺时养心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二)运动健身立夏时节,踢毽子和花间走都是不错的健身方式。踢毽子时通过擡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身体各部位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灵活性。而早起在小区附近的林荫花间散散步,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三)沉浸阅读万物生长,读书当时。夏季将至,阅读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消暑好选择。想必古人也是如此,宋代朱熹《四时读书乐·夏》就有“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的句子。作者简介李泽山,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实习员。参与完成省社科院课题2项,在《武威日报》发表多篇文章。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三)◆征文
2023年5月5日
其他

“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三)

五凉文化的成就五、乐舞:数乐争鸣,百戏流行五凉时期,西域乐舞传入河西,有的经过加工改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后流传至中原地区,广受喜爱,并在隋唐时代被定为官方正乐。在流传过程中,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以及从中原地区传入河西的清商乐等四乐盛行,争鸣于世。龟兹乐与天竺乐同为一个系统,西凉乐的形成与清商乐、龟兹乐又有密切关系。这些乐舞,对中原音乐文化发生了重要影响。五凉时期的河西大地流行并保存了来自中原地区的清商乐。清商乐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汉民族传统音乐。《隋书・音乐志》记载:“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宋武平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及平陈后获之。高祖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从上述史料可知,西晋永嘉之乱后,一部分清商乐传入凉州,另一部分清商乐随着东晋政权传到江南。公元376年,前秦苻坚平定前凉之后,在凉州得到了清商乐,然后流行于关中地区。417年,刘裕灭后秦,占领关中一带,将清商乐带到了江南。从那时起,中原地区不复存在清商乐。杨坚灭南朝陈朝之后,又获取了清商乐,称之为“华夏正声”。“其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五人。”天竺乐,前凉张重华时,就有天竺乐伎来到河西。《隋书·音乐志》记载:“天竺乐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后来天竺国王子以出家人身份游历河西,才真正传播了《天竺乐》。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所用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拔、贝等九种,由乐工十二人演奏,舞蹈一般是二人舞。龟兹乐,吕光征伐西域时从龟兹带回,先在河西流传,后传播至中原地区,北朝至隋唐间,风靡一时。齐隋之际,有《西国龟兹》《齐朝色兹》《土龟兹》等三部,舞曲有《小天》《疏勒盐》、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所用乐器除笙箫外,主要是鼓类,有毛员鼓、都昙鼓、腰鼓、答腊鼓、羯鼓、鸡娄鼓、琵琶、五弦、箜篌、铜钹、贝等十五种,舞蹈一般是四人舞。“周、隋以来,鼓舞曲多用龟兹乐。”西凉乐,源于龟兹乐,是龟兹乐在河西地区流传过程中与河西音乐元素或汉族清乐元素加工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乐种,盛行于十六国北朝时期。《隋书・音乐志》记载:“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西凉乐吸取西域乐舞丰富的营养,变易其声,使中原旧曲“杂以胡声”,西域音乐“杂以秦声”,说明西凉乐是中原旧乐与龟兹乐混合的产物。“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特点是音乐舞蹈紧密结合,所用乐器多为琵琶、五弦、箜篌、长笛、铜钹等十九种,由乐工二十七人演奏,舞蹈一般是独舞或四人舞。与乐舞有联系的是杂技百戏。吕光在西域时,采其剧目,带回许多“奇伎异戏”。加上西域诸国向前凉、北凉政权所贡,使杂技百戏在河西广为流行,并与河西民间传统娱乐活动相互结合。那时的杂技,歌舞与音乐相伴,幻术与乐舞相携,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戏”,歌舞、音乐、技巧、竞技交汇融合,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精彩炫目。所谓吞刀、吐火等奇伎以后又汇入南北朝艺术丛中,与绳技、缘竿、斤斗、角抵等一同构成多姿多彩的魔术与杂技表演形式。可见,五凉时期乐舞艺术的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处于领先的地位。西域乐舞经河西地区交流融合,然后在北方地区迅速传播,大大推进了中原地区文化艺术的丰富与变迁,为隋唐时期九部乐、十部乐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六、绘画:佛窟壁画与墓室画像砖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绘画艺术达到较高水平,北凉石窟壁画及魏晋墓葬壁画砖等珍贵的文物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成就。武威天梯山石窟北凉时期菩萨壁画、敦煌“早期三窟”壁画、河西魏晋墓壁画和丁家闸五号墓壁画反映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特征。天梯山石窟第1、4、18窟发现的北凉时期菩萨壁画像,说明了天梯山石窟确为北凉沮渠蒙逊所开凿的凉州石窟,进一步证实了凉州石窟和印度、西域以及其它有关早期石窟一脉相承,对研究我国早期石窟的源流和渊源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1窟北凉供养菩萨壁画色彩朴实厚重,是在磨光草泥上用朱砂敷底,后用墨线勾勒的画法,使人物形象、技法都具有印度、西域早期石窟和汉风相融合的特点。第4窟北凉立式菩萨壁画明显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但描绘身体轮廓及衣褶的铁线描又有传统艺术的风骨,充分显示了北凉佛教的艺术特色。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正是前凉时期。在敦煌现存洞窟中,西凉和北凉石窟7个,尤其以第268窟、第272窟和第275窟为最早。第272窟和第275窟为北凉时期的石窟。壁画表现的题材主要有佛、菩萨、天人、飞天、天宫伎乐、佛传故事、本生故事、供养人、装饰图案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绘于第275窟南北两壁中层的两组故事画,反映出浓重的西域风格。壁画中的人物多着西域式衣冠,世俗妇女服装则多为龟兹式。色调质朴淳厚,气氛庄重热烈。人体画法用浓重色块晕染凹部,以再现起伏变化之态,体现绘画史上的“天竺遗法”特点,真实地反映了西域雕塑艺术对河西雕塑的影响。部分供养人像着汉族衣冠,并采用中国传统的素面描线的画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张掖高台、酒泉、嘉峪关和敦煌等地发现多座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道教及民间宗教色彩较浓,保留了大量的砖画、木版画、壁画等作品,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绘画内容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出土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坞堡楼院、歌舞宴筵、车马行旅、品茗清谈、六博游戏、圣贤故事等方面内容,这些珍贵的历史画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文化纷呈、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社会风尚,是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和审美文化情趣的形象资料。这些绘画内容,为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实态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图像资料。绘画风格质朴、写实、勾勒细腻,线条和透视关系都十分清晰分明。在着色用彩上,突破了汉代红黑白、粉白相间的色彩搭配模式,基本具备了绘画“六法”要求,与南朝绘画在艺术要素上大体相同,说明五凉时代,河西与江南在绘画技法上互有影响。例如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丁家闸魏晋墓葬壁画,采用整壁分层作画,从顶到四壁完全连贯,顶部正中绘复瓣莲花,以下以赭石色带分割成五层分栏作画,分绘天庭、人间、地下三重境界,把天国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场景融为一体,是西方佛教文化与本土道家思想相与融合的壁画作品。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盛行,崇尚清静无为,一幅幅充满人间情趣的绘画,也体现了自然玄冥的风气。壁画结合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对佛道人物修行和成道过程进行通俗演绎,内容丰富、技法娴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留存的绘画资料极为罕见,河西走廊壁画墓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的空白,为后人了解魏晋墓画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本文节选自《武威历史文化研究》一书)《武威历史文化研究》目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征文 |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

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启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抓三促”行动精神要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全市青年“口述史”征文活动,具体如下:征稿形式“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进行历史叙述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形成史料作为文章的基础。参赛作品可以是口述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以口述史料为基础的文章。征稿主题主题:“听见历史的声音”本次征文分为自我历史、家庭历史、家乡历史以及学科历史四个组别,要求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深远。1.自我历史“历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此类稿件可记述自身过往的经历,结合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和感悟。2.家庭历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类稿件内容可以为某个亲属的过往经历,也可以是整个家族的变迁发展记录。3.家乡历史“行走在消逝里,变化在呼吸间”。此类稿件可记述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也可以家乡某一事物为中心行文,范围可大可小。4.学科历史“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记忆由我传承”。此类稿件追溯某一学科的历史,既可以记述某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也可以追忆某一学科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经历。主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共青团武威市委协办单位武威市凉州文化艺术协会参赛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8年4月25日以后出生)。时间安排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甘肃省图书馆藏河西宝卷整理汇编》出版

2023年3月,甘肃省图书馆整理编辑的《甘肃省图书馆藏河西宝卷整理汇编》一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次整理的河西宝卷是敦煌研究院谭蝉雪女士2015年捐赠给甘肃省图书馆的部分宝卷,该整理项目获得2022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列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是宝卷的文字和曲谱整理,包含20部河西宝卷点校和49首宝卷唱腔曲谱,中册和下册主要是10部宝卷写刻本的影印内容,书后还附有49首宝卷唱腔录音,其中部分宝卷较为罕见,《方四姐宝卷》的三种自创曲调和《紧加工》曲谱在省内外出版的河西宝卷中是首次出版。《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汉族民间吟唱的俗文学,主要流行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省图书馆藏河西宝卷整理汇编》以点校、影印、曲谱、录音整理的形式出版,体现了近几年我省河西宝卷研究最新成果的多样性,是我省研究河西宝卷的重量级文献。此书的出版,对传承保护、研究开发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我省民间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甘肃日报)2023年3月,甘肃省图书馆整理编辑的《甘肃省图书馆藏河西宝卷整理汇编》一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次整理的河西宝卷是敦煌研究院谭蝉雪女士2015年捐赠给甘肃省图书馆的部分宝卷,该整理项目获得2022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列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是宝卷的文字和曲谱整理,包含20部河西宝卷点校和49首宝卷唱腔曲谱,中册和下册主要是10部宝卷写刻本的影印内容,书后还附有49首宝卷唱腔录音,其中部分宝卷较为罕见,《方四姐宝卷》的三种自创曲调和《紧加工》曲谱在省内外出版的河西宝卷中是首次出版。《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汉族民间吟唱的俗文学,主要流行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省图书馆藏河西宝卷整理汇编》以点校、影印、曲谱、录音整理的形式出版,体现了近几年我省河西宝卷研究最新成果的多样性,是我省研究河西宝卷的重量级文献。此书的出版,对传承保护、研究开发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我省民间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王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千年再现吐谷浑

2022年3月的最后一天,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全国十大”)揭晓,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十个项目脱颖而出,被评选为2021年度的“全国十大”。这十处遗址不仅代表着我国当下考古学最新的发展成就,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成功当选实至名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近来年,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千余项考古工作,想要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可谓竞争激烈。2021年度当选的十个遗址在终评公布前,谁也不敢说自己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入围终选的每一个项目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当选,在笔者看来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所以如此评价,并不是因为它的价值不如其他遗址,而是因为去年入选“全国十大”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也是一处吐谷浑王族墓葬。尽管这两处墓葬群不在一个省份,年代也不尽相同,但均与我国历史上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息息相关,这种情况难免会增加甘肃这处遗址当选的变数。说实话,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墓葬群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确实令人有一些意外。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评委们在评选考古新发现时,首要的考量还是遗址自身的价值。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早在清朝末年,这处墓葬群就已经被人发现。20世纪40年代,我国现代考古学先驱夏鼐先生、阎文儒先生等对该墓葬群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截至20世纪末,共出土数百件珍贵文物和九方墓志。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初步了解了吐谷浑墓葬的规制、布局等情况,为研究吐谷浑的起源、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等提供了一手资料。尽管当今学界对吐谷浑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厘清。因此,学者们又将希望寄托于武威的这处墓葬群。近年来,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成果丰硕—通过系统的调查与发掘,确认吐谷浑王族墓葬共计23座;发现迄今为止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首次出土唐代白葡萄酒实物遗存;首次确认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并发现大量保存完整、种类多样的唐代丝织品。此外,墓葬中的一些胡床、大型床榻、成套武备、笔墨纸等随葬品也均为同时期墓葬中所罕见。这些发现对研究吐谷浑史、唐朝与西部少数民族关系史、唐代军事建制史,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唐蕃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作为长安以西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高等级墓葬群,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当选“全国十大”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在青海、甘肃等地建立地方政权。从西晋晚期趁乱建国,到唐初被强大的吐蕃所灭,吐谷浑国祚长达350余年,周边大大小小的政权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它依然岿然不动。不仅如此,在大一统的隋朝建立后,吐谷浑仍在发展壮大,国力达到鼎盛,其疆域东起甘肃临夏,西到甘肃敦煌,北至祁连山,南至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大有与隋王朝分庭抗礼之势。在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拿到这样的“剧本”不失为一个奇迹。趁乱兴起,逆境壮大吐谷浑的奇迹肇始于两群马打架。没错,正史里就是这么记载的。为保证故事的完整性,我们得从三国说起。这一时期,鲜卑五部之一的慕容鲜卑,在其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从鲜卑山迁移至辽西地区,协助司马懿对抗辽东公孙渊的政权。因平定有功,莫护跋获准在棘城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三)

五凉文化的成就四、佛学:高僧与译经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凉时期的河西,是中原与西域交通的必经之地,当时西域的安息、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泛流行,而西域诸国与五凉政权的关系又十分密切,因此佛教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更直接受到地域的影响。再加上统治者大多崇信佛教,东来西往的佛教僧侣汇聚河西,驻锡停留,译经宣教,故名僧辈出,学术成就斐然。(一)高僧云集河西《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张骏时开通西域,这对前凉佛教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云寺是武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西夏碑)记载:“阿育寺及姑洗塔自周至前凉,千有余载,中间兴废。张轨称制□凉,治建宫室,适应遗址”。到张天锡时,“宫中数多灵瑞。天锡异其事,时有人谓天锡曰:昔阿育王奉佛舍利起塔,遍世界中,今之宫乃塔之故地之一也。”天锡遂舍其宫为寺,就其地建塔。后凉时期,鸠摩罗什在凉州寓居十七年,弟子众多。西凉李暠曾经派法泉和尚作为信使出使东晋。北凉沮渠蒙逊请高僧昙无谶在凉州主持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可见,从前凉至北凉,五凉时期的佛教一直得到发展。河西还有不少僧侣前往西域求取佛经,中原和江南也有许多僧人经河西前往西域。一时之间,僧侣云集。释慧皎《高僧传》收录魏晋时期高僧257人,其中出生在河西的有36人。另外,又列五凉时期抵河西地区传播佛教的客籍高僧50人,竺法护、佛图澄、鸠摩罗什、昙无谶、师贤、释惠高等名僧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二)译经成就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对佛教设立专门机构予以管理,姑臧城内的译经活动,说明前凉时期译经事业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译经成就显著。可见,五凉时期的凉州成为十六国时期佛教中心之一。前凉张天锡时,凉州佛教空前发展,张天锡组织凉州僧人净明等在宏藏寺抄写佛经,并亲自组织了《首楞严》等经的翻译。前凉《法句经卷》末尾用朱笔题有“升平十二年沙弥净明,咸安三年十月廿日沙弥净明诵习法句起”的字样,为最早的凉州佛经写本,是国内藏品中最早的佛教写本,堪称国内古卷之首。晋太元三年(378年),著名佛学家道安在长安注解整理佛经,发现一批译于凉州的佛经翻译写本。但译人缺失,无法考定汉文佛籍所做的编目。道安便将这批凉州所译经本整理为59部共79卷,命名为《凉土异经录》。《凉土异经录》收集前凉乃至西晋末期佚名翻译家在凉州译出的大量佛经,是佛教史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全面的“凉土异经”目录,为研究五凉时期佛教翻译工作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北凉译经之风盛行,沮渠牧犍聘西域沙门浮陀跋摩于内苑闲豫堂翻译佛经。北凉译经数量记载不一,最具权威的是《开元释教录》的记载:“北凉沮渠氏,初都张掖,后徙姑臧(今武威)。自蒙逊永安元年(401)辛丑,至茂虔永和七年(439)巳卯……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可见北凉译经的规模和数量是相当大的。(三)著名翻经高僧五凉时期翻译佛经的高僧众多,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竺佛念、昙无谶等。鸠摩罗什(344—413)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博闻强识,佛学造诣极深。鸠摩罗什在河西期间,学习了汉语,为他以后翻译佛经奠定了基础。提倡回归翻译本质,主张用解释法进行翻译,率先把印度佛学按照本来面目介绍到中国,其译文能“存其本旨”“义皆圆通”,开创了佛典汉译的新纪元。所译《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非常流行,具有“天然西域之语趣”。同时代佛学家、鸠摩罗什弟子僧肇称其师译经“法鼓重震于阎浮,梵轮再传于天北”。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赞其“法筵之盛,今古罕匹”。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位列四家之首。竺佛念,生卒年不详,凉州人。二十岁在凉州出家,通晓西域多种语言,学识渊博,精于佛典奥义,对汉地传统儒道典籍亦博览通读。前秦建元十七年(381年)抵长安翻译佛经,与西域高僧“传译”佛经数量众多,包揽“经”“律”“论”三藏,涉及大小二乘。此后独自接续译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胎经》《中阴经》等。在苻姚二秦时代译经成果较为卓著,《高僧传》誉之为“译人之宗”。昙无谶(385—433),天竺人,十岁学经,后至敦煌,译出《菩萨戒本》等经。北凉玄始十年(421年),沮渠蒙逊迎请昙无谶抵姑臧,主持大规模译经活动。所译《方等大集经》《悲华经》《方等大云经》《优婆塞戒经》等11部共112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举办“书香机关悦读赋能”主题知识竞赛

为进一步推进“三抓三促”行动走深走实,提升全体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及时检验“抓学习促提升”成果,展现党员干部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着力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举办了“书香机关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聚焦“三个突出”推动“三抓三促”行动落实落细

“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立足实际,以打造文化智库、研究高地、人才中心、“双创”先锋、党建示范和模范机关为抓手,扎实推动“三抓三促”行动落实落细、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不断为文化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加码。突出“氛围”,比学赶超促提升。组织开展“明职责、强业务、提能力、创新绩”培训活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现海等5名专家进行线上线下专题辅导讲座,并进行闭卷测试。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走近武威出土西夏木板画

西夏是一个神秘的王朝,它立国近190年,在巍峨高大的贺兰山下,留下了九座塔形巨冢;在绵延千里的阿拉善荒漠中,留下了一座黑水城遗址;还在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等地,留下了百余处精美洞窟。西夏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初,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起来一个地方政权——西夏,自称“大夏国”,先后与宋、辽、金并峙两个世纪。西夏幅员辽阔,最强盛的时候占据着今天宁夏的全部,甘肃的大部,陕西、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的部分地区。西夏王朝建立后,仿照中原唐宋设官建制,创立西夏文,以儒治国,开科取士,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西夏文明。元朝在为前朝修史时,仅仅将西夏史附于宋、辽、金三朝正史之后,记载简略,难以反映西夏社会历史全貌,使得西夏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西夏时,甘肃武威称西凉府,是西夏的陪都。当时的武威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著名的武威“西夏碑”中记载:“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武威在西夏时期的繁荣可见一斑。因此,武威发现的西夏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武威市西郊附近先后发现8座西夏墓,出土了一批反映西夏题材的彩绘、墨绘木板画及木板题记、木缘塔等珍贵而独特的西夏文物,是西夏绘画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西夏社会生活、绘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木板画是西夏时期随葬时,画在木板上或绘制于木棺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绘画形式,是西夏葬俗的一种反映。学界对于这批已出土的木板画早有研究,但限于发掘简报较为简单、部分文物未公布图版等情况,这批珍贵文物的重要学术价值尚待进一步挖掘。近日,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光建的《武威西夏木板画墓研究》,是甘肃文化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西夏学文库》之一。《西夏学文库》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地毯式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精品出版项目,全面展现了百年来国内外西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重大出版价值和现实意义。《武威西夏木板画墓研究》一书,通过文物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互证,系统整理武威西夏墓出土的木板画及木板题记概况,探讨了武威西夏墓深受中国古代中原墓葬习俗影响,分析了这批文物资料的文化内涵、历史和艺术价值,揭示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西夏丧葬习俗和源流。该书不仅填补了武威西夏墓出土木板画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空白,还可为西夏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书中介绍,武威出土的木板画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笔法流畅、绘画技艺独特,反映了西夏绘画艺术的多元文化和独特艺术风格,对研究西夏绘画艺术、服饰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除黑水城出土绢画、板画及莫高窟、榆林窟西夏壁画以外,反映西夏写实绘画艺术的另一种艺术风格,更是复原西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最为重要的资料。全书首次全面对武威西夏墓木板画及题记进行整理研究,并建立了完整的档案;首次刊布8幅以前未曾公布的木板画照片;详细著录这批木板画的质地、完残情况、尺寸、内容、病害及特征等,并拍摄图片、绘出线描图,初步建立了一个“武威西夏木板画及木板题记数据库”,整体上掌握研究对象出土背景,为以后学术研究抢救保存了珍贵资料。全书通过对具有写实风格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发饰、服装、所持器物及五官特征等的分析与研究,表明西夏文化深受吐蕃、回鹘、汉等民族的影响,整体上是在吸收唐宋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充满了党项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再现了西夏民众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境内多民族融合交流的民族关系。总的来说,这部研究武威出土西夏木板画的学术专著,不仅丰富了西夏学的学科建设和相关学术研究,并且为读者认识和了解西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来源:甘肃日报)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开展“党建惠企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古代诗人笔下的“谷雨”风貌

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伴随着“谷雨”节气的到来,就意味着春寒基本结束,万物生长迎来最佳时节,谷雨之后,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多,最适宜农作物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古人将“谷”和“雨”相联系,命名为“谷雨”这一节气,有着“雨生百谷”之意。正如农谚所言“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谷雨时节降雨明显增多,有助于谷物的生长,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唐代大诗人元稹曾作《咏廿四节气诗:谷雨三月中》一诗: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描绘出了阳春三月的谷雨天,春光正浓,破晓的霞光将广阔的山川映衬出来,浓郁的绿色透出深黑。树叶间,斑鸠鸟跳跃着、啼叫着,沼泽水池中浮萍也渐渐多了起来。温暖的蚕房里,春蚕如虫蚁贪婪地吃着桑叶,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葶草黄花的麦苗,一只斑鸠拂着羽毛,好像在翘首期盼着自己的另一半,想要与它共同欣赏这春日美景。否则,它的啼鸣声我都不忍心倾听。这首诗用短短四句就生动描绘了谷雨时节世间万事万物的生动景象,朝霞、山川、斑鸠、河泽、浮萍、蚕种、麦葶等动植物都给人一种生机盎然、春意焕发的感觉。诗人在诗中还将谷雨的三候完整的展示了出来,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绘就了一幅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祥和图景。清代大诗人郑板桥也曾就谷雨时节吟诗抒怀,曾作《谷雨》一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郑板桥眼中的谷雨天竟没有风也没有雨,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翠竹亭亭玉立,俨然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板桥先生最喜欢在晚上,天气凉快的时候,亲朋好友聚在这里,煮一壶新茶,再泡上松萝。聊到高兴时候,还要画几幅竹子图,在宣纸上画上几枝新发的竹叶,几竿青青的翠竹,几重淡淡的青山。恰好此时正值清明刚过,捧一杯香茗,闲坐庭院细细品味,真是件十分惬意的事。自古文人墨客,喜好喝茶品茗,而在谷雨这天我国南方大多会采茶,享用“明前茶”“雨前茶”,这都是十分应景的雅俗。当然,谷雨之美远不止于在古代诗人笔下。这一时节的凉州城也焕发出了新生的魅力和无穷的乐趣,无论是武威文庙的杏花、丁香、迎春花,还是雷台景区的梨花、桃花、椿树花都肆意开放,呈现属于春天的姿态。街道两边的景榆、乡间小路的青草,都已是绿意盎然、多姿多彩,孕育着美好的梦想。田间地头,更是春风拂面,各种农作物依次播种,隆隆的机器替代“哞哞”的老牛,少了份紧张,多了些从容。青青的秧苗在田间欢快地跳跃,绘成一幅繁忙又充满生机的春耕图。“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让我们与亲朋好友一同融入大自然,感受春天留下的惊鸿一瞥。枯草尽去,青山绿野,天地已为之一新。一切美好都在提醒着我们,莫负这最后的春光!作者简介俞丹华,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李泽山荣获省第八届科普讲解大赛武威赛区三等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三)◆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李元辉文章被《甘肃日报》整版刊发❖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开展“党建惠企 优化营商”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

优化营商”活动,通过党支部结对共建、畅通企业招工渠道、设立“党建惠企服务岗”等方式,推动优质服务下沉到企业一线,用心用情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积极优化营商环境。结对共建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三)

五凉文化的成就三、文学:诗赋与民歌的新气象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文学创作就文人数量和作品质量而言,皆居中国北方文坛之首位。河西士人文化积淀深厚,而治乱相因的时代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文学创作成果突出。流传至今的五凉作品,见于史籍的书目不少,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佳作层出不穷。诚如慕容浩先生所说,其文学“承汉魏之旧旨,玄风涤尽,文采与实用并重”,在诗、赋与民歌等方面出现了新气象。(一)诗歌精品迭出前凉君主张骏,擅作五言诗,有集八卷,题材多为咏史和感怀两类。《东门行》写姑臧城外春天景色,毫无凄苦之象,如“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鸠鹊与鹙黄,间关相和鸣。芙蓉覆灵沼,香花扬芳馨。春游诚可乐,感此白日倾。”具有田园诗般的冲淡意蕴,反映了时代文学的新气象。张骏的另一首五言诗《薤露行》,是一首当时罕有的反映西晋灭亡、义士怀愤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在以诗写史的题材选择上,是对建安诗歌精神的直接继承。在风格与情调上,明朗刚健,充满志在靖难的壮怀之音,与建安诗歌也是一脉相承的。马岌曾在张茂手下任参军,早先可算是西晋的官员,后来则顺势任于前凉。他在担任酒泉太守期间,曾去寻访隐士宋纤。宋纤不肯出山效劳,并且拒绝会见马岌。马岌未见到宋纤本人,遂于南山石壁题诗一首而去。“丹崖百丈,青壁万寻。寻木蓊郁,蔚若邓林。其人如玉,维国之琛。室迩人遐,实劳我心。”这首四言《石壁诗》写景颇为可观,要言不烦,毫无官气,又表达了对宋纤的尊重。诗里提到的“邓林”,用了夸父逐日的典故。夸父道渴而死之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见马岌对《山海经》神话的熟悉。苏蕙流传有回文诗《璇玑图》尤其值得一提。苏蕙,字若兰,秦州刺史窦滔之妻。窦滔因忤旨被罚谪戍敦煌,苏蕙随夫西行。后窦滔镇守襄阳,移情女子赵阳台。苏蕙在敦煌苦等两年,悲愤不已,意欲感化其夫,遂用五彩丝线在八寸见方的锦帕上织就一幅八百余言的回文诗。苏蕙派人送至襄阳,窦滔读后,感其妙绝,悔恨交加,立即把赵阳台送至关中老家,亲备车马,用隆重的礼节把苏蕙从秦州接到襄阳。两人恩爱如初,白头偕老。《璇玑图》原计八百四十字,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总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甚是绝妙,广为流传。(二)赋文感染力强五凉时期,大量文人学士创作了数量很多的赋文,内容注重政治功用,抒发情志。前凉张骏有《山海经图赞》,索绥有《六夷颂》,张斌写有“文致甚美”的《葡萄酒赋》。张重华的《上疏请伐秦》有匡扶旧土的决心,辞藻“清英流韵”,并带有骈文的色彩,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宋纤《上疏辞张祚》中,“臣受生方外,心慕太古”等句,表达了作者超越生命和对自由的向往。后凉段业曾写《龟兹宫赋》,估计其中既有称颂吕光平定西域的武功,也应有对西域龟兹国宫殿的夸赞之词。此外还有《九叹》《七讽》等文。南凉秃发归写的《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带有浓郁的建安色彩。《高昌殿赋》原文虽然早已消失,但《十六国文学家考略》将秃发归列入十六国文学家行列则当之无愧。南凉后秦时凉州才子宗敞为给后秦任命的凉州刺史王尚辩护,写了一篇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刺史王尚受任垂灭之州,策成难全之际,轻身率下,躬俭节用,劳逸丰约,与众同之,劝课农桑,时无废业。然后振王威以扫不庭,回天波以荡氛秽。则群逆冰摧,不俟朱阳之曜;若秋霜陨箨,岂待劲风之威。何定远之足高,营平之独美!”文采艳丽,一气呵成。西凉刘彦明写有《酒泉颂》,歌颂李暠劝课农桑,连年丰收。名儒刘昞写有《靖恭堂铭》《酒泉颂》等。李暠写有《述志赋》,全赋洋洋千言,咏史抒情交替,时叙时吟,感情时而激越,时而低沉,斟词酌句,排比工整,如“思留侯之神遇,振高浪以荡秽;想孔明于草庐,运玄筹之罔滞。洪操槃而慷慨,起三军以激锐。咏群豪之高轨,嘉关张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何义勇之超出!据断桥而横矛,亦雄姿之壮发”等,表现了李暠作为政治人物的独特情怀以及作为文学家的杰出表达能力。此外,李暠还写有《槐树赋》《大酒容赋》《靖恭堂颂》《诫子书》《上东晋朝廷表》等。北凉张穆的《玄石神图赋》,张湛的《赠崔浩诗颂》也因文采而留名。(三)民歌关注现实五凉时期的民歌以谣谚为主,感情苍凉悲壮,与北歌相同。后凉时期流传的《朔马谣》为其代表作,“朔马心何悲,念旧中心劳。燕雀何徘徊,意欲还故巢。”表达了河西各族人民对吕光民族压迫政策的不满和被徙离家园后的悲愤心情。张骏时期的《风凰鸣》、沮渠牧犍时期的《破带石》等民歌作品,内容皆与政治有关。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李泽山荣获省第八届科普讲解大赛武威赛区三等奖

近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李泽山荣获2023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预选赛暨甘肃省第八届科普讲解大赛武威赛区决赛三等奖。本次比赛由武威市科学技术局、武威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武威科普事业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武威科学传播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接到参赛通知后,结合“岗位大练兵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李元辉文章被《甘肃日报》整版刊发

2023年4月13日,《甘肃日报》第9版《文化·史话》栏目专版刊发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元辉撰写的《张轨治理凉州:前凉肇基,五凉开启》一文。该文从“招贤纳士,任人唯贤”“平定叛乱,增修姑臧”“匡扶朝廷,两救洛阳”“设置郡县,安置难民”“平息内乱,抑制豪强”“振兴文教,倡导教化”“劝课农桑,发展商贸”“六拒封官,青史留芳”八部分介绍了张轨治理凉州、建功立业的事迹,篇幅5000余字。文章既具有历史价值、人文关照、文化品位,又兼具通俗易懂、写实风格、阅读趣味,文风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语言精炼,深受读者喜爱。文章同时还被《学习强国》《新甘肃》《每日甘肃》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刊载转发。(供稿:马海霞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悦听 | 《凉州曲》柳中庸

[2]九城:指京都。旧时京都设城门九座,故称。【作者】柳中庸(?—约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悦听 | 《凉州行》王 建

830),字仲初,颍川(治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先导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年轻干部上讲台”“打擂”啦!

为深入推进“三抓三促”行动落实落细,切实提升年轻干部综合能力素质,近日,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举办了“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年轻干部上讲台活动。5位年轻干部结合学历专业和研究方向,分别围绕凉州词、非遗文化、长城文化、五凉文化和简牍文化等专题进行“业务比武”。年轻干部的讲座精彩纷呈,专家的点评全面中肯,大家表示通过“年轻干部上讲台”活动,提高了业务能力,形成以讲促学、以学促研的良好氛围。年轻干部上讲台活动旨在为院内研究人员搭建学习交流、锻炼提高的平台,进一步提升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为持续开展好“解码凉州文化”公益讲座夯实基础。(供稿:办公室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悦听 |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有《张司业集》。【赏读】这是一首追忆丝路盛况的七言绝句。诗人借边塞往事,抒发了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和由此产生的辛酸忧虑之情。
2023年4月7日
其他

吐谷浑墓葬研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还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的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文物再现了吐谷浑的历史,见证了文化交流融合,是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实证。借助出土文物,开展吐谷浑历史以及葬俗等研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史研究意义重大。一、吐谷浑墓葬是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实证从墓葬葬俗和出土文物来看,墓葬兼具中原、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多种文化元素,显示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一)吐谷浑葬俗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从已发现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的墓志铭以及大量的随葬品,墓葬的结构,形制等等,可以看出吐谷浑民族的丧葬制度。吐谷浑葬俗源自古老的鲜卑族传统,到达青藏高原后,受到吐蕃、突厥等民族的影响而有变化,归附唐朝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许多变化。武威发现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均在唐早中期,具有中原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吐蕃等文化因素,显示了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二)吐谷浑墓葬出土文物见证文化交流融合。如慕容智墓葬中发现唐代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种类多样的丝织品。墓葬出土的丝织品不仅纹样种类丰富,而且工艺先进,十分精美,样式有团窠纹、对狮纹、翼马纹、对鹿纹、孔雀纹、麒麟纹等多种,运用了夹缬、扎染、刺绣等当时中原最先进的丝织品制作工艺。从中不仅可以反映出唐代精湛的丝织水平,也可见吐谷浑人在着装、打扮等方面已经完全效仿和融入中原汉族,特别是一些王族在着装方面非常讲究,完全接受了中原贵族的服饰装扮。又如慕容智墓葬中首次发现国内年代最早的唐代白葡萄酒等完整实物遗存。既可说明墓主人生前喜饮白葡萄酒,饮白葡萄酒也是吐谷浑上层人物的生活喜好和家庭时尚。又可佐证,唐代葡萄酿酒技艺经不断改进,在当时已相当熟练、发达。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唐代的凉州作为河西都会,商业贸易繁荣,葡萄酒交易活跃。再如首次发现并确认吐谷浑文字。史籍记载,吐谷浑“颇识文字”或“颇识书记”,“乃用书契”。由于吐谷浑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国内汉语十分流行。在新发现的慕容智墓甬道正中出土的《慕容智墓志》左侧面刻有两行利用汉字偏旁部首合成的文字,初步判断为吐谷浑据汉字创造的本民族文字。二、吐谷浑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谷浑政权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为纳入隋唐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后西迁,在晋永嘉年间建国。唐初,吐谷浑统治着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663年,立国350余年的吐谷浑被吐蕃攻灭后,吐谷浑王族先后迁凉州、灵州又留驻了100余年,都是其历史的延续。前后500多年的吐谷浑历史是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一)吐谷浑统治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客观上促进了上述地区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其纳入隋唐大一统的基础。吐谷浑入驻上述地区之初,与当地的羌族等民族矛盾尖锐,如《晋书·吐谷浑传》记载,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吐谷浑部落首领慕容吐延与昴城羌族酋长姜聪争夺草场时,被其用剑刺伤,后伤重而亡。吐延临终前托孤大将纥拔泥,“吾死之后,善相叶延,速保白兰”,让他辅佐自己十岁的长子叶延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此后,叶延继位,在沙洲(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及国号,并置百官建立了政权。后来随着吐谷浑势力的不断壮大,再加上吐谷浑笼络羌族上层,吐谷浑政权就形成了以吐谷浑为中心的与羌族上层的联合政权。吐谷浑与诸羌成为了合作关系。正是有了吐谷浑的统一,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才发展起来。而且,正是因为统一,吐谷浑才与周边政权及中原王朝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加强了吐谷浑统治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也为日后纳入隋唐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二)吐谷浑政权开辟了青海到西域的丝绸之路新通道,为中西交通、商贸往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吐谷浑有着对外贸易的传统,吐谷浑人在青海高原、河西走廊、西域于阗等交错地带从事畜牧的同时,也经商贸易,其利用自己控制的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青海等地,形成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通道。“青海道”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与西域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周书·吐谷浑传》记载,公元553年“(吐谷浑王)夸吕又通使于齐。凉州刺史史宁觇知其还,袭之于州西赤泉,获其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这段史料侧面印证了从西域中亚运送来的金银制品以及各种高级奢侈品,受到吐谷浑王室贵族喜好,并将其作为贡品或经济交流的重要物品。同时也说明,通过吐谷浑开辟的新通道,西域与中国南方实现了直接的经济交往。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南北分裂局面,北方战乱四起,吐谷浑境内相对安定,“青海道”发挥了东西方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主线的作用,成为其最为繁盛、活跃的时期。青海吐谷浑大墓曾出土众多精美文物,如异域货币、纺织品、金银器、金银饰片、宗教用品和玻璃杂物等,见证了青海道的商业贸易繁荣。三、吐谷浑墓葬研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史研究意义重大(一)通过从文字和实物层面分析武威吐谷浑慕容智墓葬葬俗表现出的多元文化,以及文化交流的各种特征,从中探寻和思考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为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二)武威吐谷浑慕容智墓葬群的发现,重现了吐谷浑悠久的历史文化。民国以来,凉州南山一带发现了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吐谷浑文物。2019年9月,武威市天祝县又发现一座吐谷浑慕容智墓葬,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武威出土的吐谷浑文物和文献资料,揭示了吐谷浑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吐谷浑王族谱系、葬制葬俗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再现了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要把武威发现的吐谷浑墓葬群与青海、宁夏、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现的吐谷浑墓葬结合起来开展综合研究。顺着吐谷浑的脚步,从整体上去梳理吐谷浑与其他民族及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深入提炼吐谷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三)吐谷浑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有力地推进了多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演进过程,其政权存在期间,在中西商贸交流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有力地开拓了西北地区多元文化兼容共存的格局,其后裔逐渐散布并融入青海、武威、宁夏、河北、河南等地。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流传至今,以及在新发现的墓葬中保存并展示出来的吐谷浑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经历史的涤荡终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吐谷浑和历史上的其他民族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本文参考了周伟洲《吐谷浑史》及沙武田、陈国科《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王俊杰《吐谷浑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葛承雍
2023年4月7日
其他

清明(外一首)

版权归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须经同意,违者必究。❖
2023年4月5日
其他

武威人的清明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一年一度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丝路重镇——武威,对清明节有着独特的情怀。武威人重视清明节具体表现在返乡归家的急切心情。清明节前,大多在外地工作的武威人均会返回家乡,这种牵绊、这种依恋,不局限于距离,也不受限于时空,无论是天南海北,还是千里迢迢,他们都会赶回武威上坟祭祖,因此每到清明节前夕,武威的各种长途客运站、火车站便会变得格外热闹。清明节来临之际,人们会呼朋唤友、成群结伙聚在一起,吆喝着去上坟。在武威古浪农村,一些人口数量比较大的家族,还会坐在一起商议宰羊祭祖的事,他们把这种活动称之为“攒坟”。所谓“攒坟”,就是同一家族亲戚聚在一起,让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出面主持,号召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热热闹闹搞个祭祖活动,一方面显示其家族的团结、和谐和融合,另一方面也是使得奔波在外的亲人们短暂团聚。通常大家会约定一个固定时间,分别携带各种做饭工具聚集祖先坟前,宰羊、焚香、祭祖,待仪式结束后,支起锅灶,各自分工,生火煮肉。等到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羊肉香飘四溢时,人们便在坟前献祭祈祷,最后集体开食享用。武威人的清明节,特色吃食也必不可少。过去,生活物资紧缺,人们崇尚节俭的美德,常常会在清明节准备芽面包子。芽面包子就是将发了芽的青稞或小麦磨成粉,用滚水烫熟,团成馅,再将其包成包子,在清明这天用以祭奠祖先和食用。据老人说,清明吃芽面包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粮食发芽之后富含麦芽糖,人们便想出了用芽面代替糖馅。在清明节,农村人家大多会用芽面包子作为主食招待来客。二是清明节正是春回大地、草木发芽,到处生机勃勃的时节,吃芽面可以消食化积、疏通肠胃,象征一切从头开始,“如草木之勃发,似万物之新生”。我国古代,清明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提着冷食来到郊外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野餐。更有文人骚客,带上酒具,寻一山清水秀之处,三五成群临水而坐,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现如今,武威人也会和家人朋友在这天相约去“踏青”。此时田郊乡野、公园湿地,春风如剪,已裁出千树新绿鹅黄。特别是凉州植物园、武威海藏湿地公园等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松柏树叶经历了寒冬开始渐渐发绿,垂柳吐出新芽,在春寒料峭中渐次拔节。木板搭就的便道上,散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红红绿绿的人群在夕阳下漫步。有嫌春风姗姗来迟,急着要与春色比美的帅男美女,在春风中快乐地奔跑,将脚下的木板便道敲击出一连串咯吱咯吱声,试图演奏出属于春天的旋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也在公园里互相追逐玩耍,为初春增添了生命的活力,风筝也承载了孩子们对春天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期盼。武威人的清明节独具特色,在忙碌的生活中,武威人将慎终追远的哀思情怀与踏青赏春的欢快气氛巧妙融合,在这天不仅是扫墓祭奠、缅怀故去亲人的节日,也是踏青游玩、家人相聚、亲近自然的约定。清明时节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记忆,让我们许下一年期许的美好愿景,一起拥抱春天,感受春日里的柳暗花明。作者简介俞丹华,女,甘肃武威人,生于1991年8月,毕业于河西学院历史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干部。编辑:马海霞审核:贾海鹏终审:席晓喆◆“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二)◆悦听
2023年4月5日
其他

悦听 | 《凉州词》其二 张 籍

830),字文昌,苏州(今属江苏)人,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唐代诗人,元白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先导
2023年4月3日
其他

“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二)

五凉文化兴盛的原因一、经济的发展与河西经济区的形成河西地区东西绵亘千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资源丰富。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是以河西经济区的兴起为支撑的。经两汉、曹魏、西晋诸朝的陆续开发,至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形成民族日益融合、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五凉时期,中原人口大量迁徙河西,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据高荣先生研究证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人口,已经大大超过汉代鼎盛时期。在这样的基础上,河西经济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五凉统治者注重民生,发展经济,利用人力物力资源,扩大区域开发,发展屯田,广田积谷,开发牧场,增加畜牧业产生,一系列举措,推动河西经济区内部结构及布局进一步趋于协调和合理。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手工业生产极具潜力,官府手工业门类齐全,制盐、冶铁、铸铜等传统官营工业部门产品丰富,冶铁业在河西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毡毯、纺织、建筑、制陶、酿酒等民间手工业也达到相应水平,毛毡和毯布独具特色,成为五凉时期主要的贡物和礼品。五凉政权在河西发达的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基础上,积极与西域及中原进行经济交流,由此在汉魏以来河西形成的一些核心城镇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初步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城镇。虽然五凉时期的城镇带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各个政权为巩固政权,加大对城镇的控制,城镇成为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随着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及丝路贸易进一步发展,武威、敦煌等河西重要的经济城镇和陆上商埠日益繁华,河西地区成为民殷物丰之地。二、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从西汉初期开始,河西地区就出现了农、牧业并行发展的局面,这使得河西经济区在起步时便具备着雄厚的潜力。河西走廊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祁连山终年积雪,夏日消融,走廊内河道纵横,地势平坦,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河西地区在祁连山冰川融水滋养下,形成了许多水草丰茂的天然牧场,自古以来畜牧业极为发达,在汉代就有“河西畜牧为天下饶”的民谚流传。五凉时期,随着草原民族不断移驻河西,开辟出新的牧场,形成了大规模的畜牧业生产格局,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早在西汉初年,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立,中原农耕文化开始进入凉州,并与当地游牧文化进行交流。汉武帝时期,农业成为河西的主要产业。五凉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发展,采取劝课农桑、徙石造田、运土植谷、广田积谷、兴修水利、开放苑囿、假民公田等一系列措施,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作物品种更加丰富,粮食单产达到了与中原地区持平的水准,出现了“中仓积粟,数百千万”的景象。五凉从前凉张轨开始,采取“劝课农桑”的举措,发展农耕经济,这种措施被其他四凉政权继承。如西凉李暠大力发展屯田,迁都酒泉后仍然发展农业经济,“玄盛既迁酒泉,乃敦劝稼穑。郡僚以年谷频登,百姓乐业,请勒铭酒泉,玄盛许之。”建立南凉的鲜卑族本是游牧民族,但也重视农业生产,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的官吏“大司农”。同样是游牧民族匈奴族的北凉沮渠蒙逊曾下书曰:“顷自春炎旱,害及时苗,碧原青野,倏为枯壤。”表达了对农业的关注。畜牧业的发达,丰富了河西经济区内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小农经济和地主庄园经济同时获得极大发展,使河西地区农业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牢固。发达的畜牧业与发达的农业相辅相成,成为五凉政权存在的基础。三、丝路贸易与异域文化的传入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西交往的频繁,希腊、罗马、印度文化也纷至沓来,拥入凉州。西域文化是随着丝路贸易的繁荣而逐步来到河西地区的。西汉控制西域之后,对西域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后随着东汉灭亡而逐渐冷落或停止。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大乱,五凉政权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大都注意了向西域开拓自己的势力。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五凉政权统治下的河西走廊上频繁地进行着。西晋初年,河西战事频繁,东西商路断绝,商业退缩,货币废弃,进入谷帛为市的时代。建兴元年(313
2023年4月3日
其他

​考古见证历史文明——《凉州文化研究·吐谷浑文化专辑(二)》刊印

近日,由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凉州文化研究》推出以吐谷浑文化为主题的专辑(二)。《凉州文化研究·吐谷浑文化专辑(二)》将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由文化研究、文化解读、历史印记、文旅融合等四部分组成,共收录了自2018年以来关于吐谷浑历史文化、墓葬研究等方面的14篇学术研究论文,充分运用近年来考古发掘成果,对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及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和解读,为下一步深入挖掘吐谷浑文化,加快开展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保护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提供学术理论支撑。2019年9月,武威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出土发现了唐代武周时期吐谷浑王族喜王慕容智之墓。该墓是迄今出土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其中出土的众多文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为开展吐谷浑历史文化研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吸引了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书法学、美术学、服装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形成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丝绸之路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料,也对唐代西北民族史、书法史、美术史、交通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供稿:吐谷浑文化保护研究中心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凉州文化激活文创为旅游赋能

所谓文创产品就是“文化+创意”的产物,而其灵魂则是文化。文创产品在融入地域文化内容设计后凸显文化创新,体现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市创新理念,拓展思路,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产品研发,把握时代脉搏,举办文创设计大赛,推出了种类丰富、设计精巧、实用性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创旅游产品,点燃了游客与市民的文化消费热情,助推武威文旅融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武威市现有20大类500多种文创旅游商品,这些文创产品唤起了游客和广大市民对凉州文化的热情和记忆。凉州特色文化为文创设计创新注入新的灵魂。武威文创产品特别强调凉州特色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这一理念,体现产品设计的功能符号内涵向外凸显。如武威市博物馆的“八鸟朝阳”文创产品,取材于本馆藏的魏晋时期“八鸟朝阳”彩绘画像砖。设计提取其中的文化元素,作为装饰图案,推出手提袋、丝巾、抱枕等系列文创产品,不仅让生活用品有了文化内涵,更赋予高冷文物以温度和气息。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悦听 | 《凉州词》 薛 逢

▲点击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简注】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一)

编者按:由单继刚、张国才主编,读者出版社出版的《武威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叙述生动,融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武威历史文化,凝聚了武威人文精神。现选编部分内容进行推送,以飨读者。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五个政权,史称“五凉”。除西凉外,其他四凉均曾建都姑臧(今武威)。五凉政权统辖河西长达140多年,这期间河西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中原人士日月相继,避难河西,“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加之五凉统治者崇文好古、崇尚文教,采取“文教兼设”举措,文化空前繁荣,创造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绵延一脉”的五凉文化,对隋唐及后世影响深远。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悦听 | 《凉州行》 陆 游

万岁声上黄尘端[3]。安西北庭皆郡县,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长城镇的历史变迁

长城镇地处凉州区东端,古长城脚下,三面为腾格里沙漠环绕,南面和吴家井镇、黄羊河农场相接壤,是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此地曾是乌孙、月氏、匈奴、鲜卑等诸多少数民族的天然牧场。镇名因古长城纵贯全境而得名,境内有汉长城、明长城遗址和高沟堡古城。2017年1月,长城乡撤乡建镇,改为长城镇。一、两汉时期的长城镇长城镇是历代军事防御要塞,汉朝时位于揟次县境内,武威民间有“先有高沟堡,后有凉州城”的谚语。王宝元《高沟堡古城考察记》记载,高沟堡周围分布着汉代墓葬群,多为东汉中晚期砖室墓,其分布范围:东起长城遗址,西抵王家新庄,北连岸门林场,南临新地。墓葬群出土有灰陶罐,五铢钱等器物。西汉先后设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河西四郡,以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武威是丝绸之路重要的隘口城市、河西走廊的东部门户,汉王朝为了防御匈奴南下,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在包括武威郡在内的河西四郡修建长城。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研究中指出,汉代长城沿古浪县土门镇东北大土沟西岸西北行,经马家场子、四墩子、五墩子、六墩子进入武威境内,复经七墩子、八墩子、羊圈壕、九墩子,沿红水河西岸继续西北行,经长城镇、红水、西湖、前营、大湾、苏家台子、岸门,与从南而来的明长城重合;复经高沟、长城、五墩等村落,至二盘墩、半个墩越过红水河,又沿该河东岸西北行,经一墩至十八墩、十八团庄、路墩、塌墩,进入民勤境内。其中凉州区长城镇月城墩一段保存较好,残高6米,基宽2.5米,20余座烽燧现仍清晰可见。二、隋唐时期的长城镇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王朝讨平占据河西走廊的李轨政权,改为凉州,设置河西节度使,以防御羌胡,统领赤水军。位于凉州城东北的高沟堡,对防御回鹘、突厥的进攻,保卫凉州城有重要意义。高沟堡周围至今还有唐营(分东营、西营),牛头营,头墩营,邓马营等带有军事色彩的地名。如今的长城镇,还流传着唐僧取经的相关故事。公元627年,唐玄奘开始西行,繁华的凉州城使唐僧心动不已,听说唐僧到了凉州,西域僧人及王子连翩而来,唐僧住宿的大云寺人满为患。据说唐僧经历八十一难的地方,甘肃就占了多处,马步升主编的《说陇人形象》一书中说,猪八戒想回的高老庄相传就在高沟堡。三、明清时期的长城镇凉州段明长城走向从吴家井镇、清源镇新地等村进入长城镇,到长城镇境内沿红水河西岸经岸门、高沟等村到五墩村,由五墩湾穿红水河到十墩庙。明朝卫所制度是在重要地方设立卫,比如凉州卫、永昌卫;次要位置设置所,如古浪守御千户所。每卫管辖前、后、中、左、右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管辖10个百户。明朝时期凉州卫的主要任务在于屯种和戍守。堡一般位于长城沿线内,是卫下属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高沟堡的守将称守备,主要职责是统领本城堡及所属堡寨戍军,负责本地段长城、瞭望台、烽火台等工程设施的守卫。明朝时期,卫城、所城、堡城等和长城本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起着保卫凉州城及其周边的作用。据清代苏铣《丁酉重刊凉镇志》记载,明朝时期高沟堡:“明额马兵一百二十五名,守兵一百七十四名,在堡马九十八匹。”由此可见,高沟堡作为明朝西北防御要塞,配备有众多军士在这里设防。由于高沟堡的重要地理位置,清代仍然是重要的军事防御据点。《武威县志》记载,高沟堡设守备一员,步兵45名,骑兵20名,枪支27支,大小炮10门。高沟堡的修筑,扼守着通往凉州卫的交通要道。这样的地理环境选择具有其优越性,便利的交通运输和取水条件,为城堡日常给水的索取、物资的运输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有效保证了城堡的日常生活和军需补给。同时,明清两朝先后多次往河西地区移民屯垦,这些交通便利的驿站、城堡就成为移民们的首选地带,所以高沟堡周围在明、清两代都有着大量的村落。四、今天的长城镇在长城镇人民艰苦奋斗下,以前“黄沙滚滚不见天,到处沙窝压良田”、“朝为庄园夕沙压,不知何处是我家”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城镇年年坚持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林地面积。尤其是全国劳动模范王银吉用20多年扎根沙漠的坚守续写着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用奋进实干传承着“当代愚公”精神,
2023年3月27日